其实现在所谓的“第四代住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正如大家也说不出来前面的第一、二、三代住宅是什么。不过第四代住宅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两层通高,大进深的绿化阳台。即每一户具有绿化空中花园,整栋楼形成垂直绿化的城市森林花园。


而第四代住宅和以前的住宅的区别,为什么近两年会成为新建商品房的热点,其核心的逻辑是符合要求的绿化平台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要知道,一个地块能够修多少建筑面积是被规划指标中的容积率定死了的,以前的住宅,如果要修大面积的绿化阳台,就需要用掉一部分计容面积。通常来讲,在总价一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牺牲一部分室内的计容面积,去做这样的绿化大阳台,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是不愿意的。

而现在关于第四代住宅的计容规则上,明确了满足一定要求的绿化阳台可以不计容,也就是说不需要牺牲室内的面积就能够增加室外的绿化阳台,相当于变相地突破了容积率的限制,允许开发商多修建一部分面积。

当然,对于不计容的绿化阳台,政府也出台了规范进行明确。比如,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的《中心城区立体绿化住宅试点工作细则》中,是这样要求的:

1.投影面积不超过 50 平方米。 2.通过结构降板设置下沉土池 , 种植覆土厚度不小于 0.5米 , 并设有灌溉、排水系统。 3.绿化平台高度 (下层绿化平台地坪标高到上层绿化平台 (或雨棚) 地坪标高) 应为 2 个及以上住宅自然层,绿化平台进深应不大于 6 米。 4.四周应有不少于 2 个完整的开敞面 (或开敞面不少于周长的 50%) ,且至少有 一个完整的长边为开敞面。开敞面不得设 置围护墙体,仅可设置通透栏杆 (板) 。相邻套型 、单元、楼栋 通过绿化平台进行拼接的 ,拼接面不能视为开敞面。

对于不计容的绿化平台的要求,首先有一个总面积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不能无限制的利用这个不计容的规则,而增加面积。然后既然是绿化平台,就必须预留能够种植植物的条件,比如最小覆土厚度,需要结构降板,预留给水,排水等设备条件。还有就是绿化平台的高度,通常是两层,所以这就导致了绿化平台的设置在上下两户间,必须是错层设置,这也是第四代住宅的最显著的特色。


因此,对于第四代住宅开发商宣称得房率达90%,甚至超过100%,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绿化阳台作为赠送不计容,所以在得房率=实得面积/建筑面积的公式中,绿化平台的面积是计入分子,而不计入分母的。过去的住宅得房率在70%左右,是因为公摊面积的存在,如果第四代住宅的绿化阳台的赠送面积>公摊面积,那么得房率理论上能够超过100%

当然,第四代住宅的“赠送”,只是针对容积率的计算规则,而不是这部分面积的建造费用不计入成本,不包含在房价中。对于购房者来说,得房率的提升本质上其实是一个算法和数学的问题,而不是说真的能占到开发商和政府的“便宜”。

本来住宅民居这个概念,应该是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文化等条件,因地制宜。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经典民居邮票一样,格局地方特殊。然而在目前,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四代住宅,这样的开敞式的大面积挑空的绿化阳台是否符合每个地方的自然条件

比如在北方,干燥的气候让阳台的绿化维护成本增加,冬季的问题也不适合居住者在户外阳台活动。而在南方沿海地区,一次台风可能就会让精心修剪布置的空中花园毁于一旦。

另外,第四代建筑的设计也还在探索阶段,比如对于挑空阳台上一层的采光,对于邻里关系的私密性等方面,都有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还比如在绿化平台的长期维护,空中花园需要定期修剪、灌溉和防虫,对于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来说,业主估计很难有时间进行系统化的打理,长此以往所谓的“绿化”就会变得枯萎,而建筑的整体立面上留下一道一道的疤痕。目前,我们看到的效果图几乎都是全楼层,每一户的阳台均按统一标准进行了绿化种植。但在交付后,入住情况和维护情况的不同,就很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绿化平台,和想象中的城市森林有很大的出入。

对于购房者来说,尽管第四代住宅符合绿色生态趋势,但实际居住体验可能因上述问题大打折扣。购房者需结合自身需求、预算及地域气候谨慎选择,而开发商和相关部门也需通过技术迭代和政策细化逐步优化设计规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