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世界史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本足够好的《全球通史》,然后反复去读。
但现有的全球通史,绝大多数都“不够好”。
这里的不够好,不是文采和结构,而是顶层设计,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仍然是一个“西方语境”占主导的世界,因此,市面上的全球通史,无论作者国籍是东是西,都难免用一种“西方语境”进行叙述。
这种“西方语境”的叙述流毒甚广,不可否认自有其价值,但潜移默化中,它也在“毒害”着我们的读者,其中,最显著的外在体现,就是过分“崇洋媚外”。
读者读世界史,是为了鉴往知来,却不知不觉中,被夹带私货的文字,带到了“西方中心论”的阴沟里,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打上了偏见的烙印,这就得不偿失了。
何为“西方中心论”?
也就是将西方在历史中的作用无限拔高,罔顾事实,乃至为其塑造一副“绝对真理”的金身,引读者纷至沓来上前膜拜,同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自惭形秽。
一战之前,欧洲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认为通过大航海之后带来的技术革命,以欧洲为火车头,世界将进入极乐天国。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生于19世纪末,他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就是对技术和殖民的无限歌颂,将世界历史直接幻化为西方殖民史的赘疣,将西方世界视作高人一等的存在,刻意矮化世界其他民族,在他们眼中,世界史的演进仿佛内化于上帝绝对意志的“大计划”之中。
西方中心论达到走火入魔程度的一个极化说法,就是——历史的终结。
汤因比的童年时代,“历史终结论”的说法虽未正式提出,却已初具雏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盲目乐观,认为历史已经走到了完美的句点,却对殖民地上水深火热的压迫视而不见,更看不到各殖民帝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狠狠打了这些怀抱着“西方中心论”者的脸,虽然脸都抽肿了,但醒悟过来的人相当有限,一战过后,西方人又疯狂找补,称一战是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潜台词是,“历史终结”的人间天堂,随着一战的结束,将会降临人间,从此世界再不会有战争。
言犹在耳,口血未干,谁料,短短二十一年后,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二战之后,西方中心论者哑火了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由欧洲引爆的这两场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灭顶的灾难,面对横尸遍野的惨状,实在不好意思再鼓吹所谓的历史终结后的“人间天国”了。
但这种“不好意思”,并未持续多久,19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随着冷战的终结,西方中心论者又开始蠢蠢欲动,其中的代表,就是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自一战前夕到现在,按照西方中心论者的说法,历史已经终结了好几次了,但每一次“历史终结论”的提出,无一例外,全部被狠狠打脸。
由此可见,西方中心论的史学观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但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当下仍然处在“西方语境”下,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通史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打上了“西方语境”的烙印。
幸运的是,这个“西方语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已经快要终结了,冷战是随着苏联解体而终结,但冷战时代的“话术”及其“意识形态”的真正终结,却要更晚一些,具体来说,是在特朗普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开始,才逐渐彻底崩坏的。
我们当下看到,“民主灯塔”等冷战意象正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世界重回大争之世,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镶嵌在东方的天空上,预兆着新的未来。
就在流毒百余年的“西方语境”进入崩坏解体的时候,如何挑选一部不受“西方中心论”荼毒的全球通史就成了当下中国人的迫切需求。
汤因比童年时的“西方盛世”在一战的炮火中崩塌,让他得以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将历史研究导向更为客观的所在,这也是汤因比被公认为史学巨擘的原因。
然而,汤因比毕竟是旧时代的过来人,他的作品比起那些“西方中心论”的八股文,尽管气象已大有不同,但仍然难以完全杜绝自认为“高人一等”的“西方语境”下的偏见。
我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稍晚于汤因比的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这本《全球通史》将整个世界看作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关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汤因比评价,《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读书方面,我算个“书痴”,读过的世界史不下几十种,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当得上最大程度去除“西方中心论”毒素的一个版本,目前已出到第七版,涵盖从史前到21世纪的恢弘视野。
在“西方语境”逐渐撤下帷幕的今天,作为一个把握时代机遇的中国人,了解世界的最有性价比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一本足够好的《全球通史》,然后去反复阅读。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这个“足够好”的选择,他在书中对中国的论述充满洞见——中国有着历久弥坚、非同凡响的政治统一,这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华文明特有的世俗主义,它是各大文明中唯一一个从未形成祭司阶层的文明。
在“西方语境”逐渐消亡的时代,这本《全球通史》是每一个有志于通往未来新世界的中国人的思想武器和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