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头条/中国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祭祀,是不断拨开迷雾,走进历史的方式|来自网络】

吾球商业地理:

祭祀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一套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区域经济结构甚至商业创新的“隐形操作系统”。从商周时期的人牲献祭到今天的“元宇宙扫墓”,祭祀形态的演变,本质上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的另类记录,也是文明为对抗时间熵增不断升级的防御系统。只是,当今天科技发展,生育意愿却普遍降低,难免会让人生发黛玉葬花似的感慨:今天有你我祭祀祖先,未来还有谁来光顾你我?总不至于是机器人吧?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何人欲断魂?!

老家桐城有两个祭祖的时期,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清明。相对包括了很多内容的春节,清明有点专项祭祖的意味。我们把清明祭祖叫做“做清明”。

小时曾跟着父亲做清明。它不仅包括烧纸,磕头,而且还要在坟头插上五颜六色的标儿。它是用红黄蓝绿多种颜色的纸叠在一起,然后剪出带有空格的长条,成型的样子就像一个松散的发辫,可以在风中吹拂。插在坟头,格外显眼,就像告诉祖先,我已打卡。

没有这些纸标的,不免就显得格外落寞。其他人看了不免啧啧,这后人不孝,甚至猜疑其连后人都没有。

相反,如果坟头上插的纸标多的,虽然看不出后人有多大出息,但最起码家族兴旺。很多时候不曾见面的亲戚,也许会在这一天的坟头相会!

说到底,祭祀不仅是一种追终怀远,更是为生者构建的传承系统。它在一代接一代的祭祀之中,让我们知道了来路,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小心维系着那容易被风雨冲刷的人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尽管“敬鬼神而远之”,但孔子依旧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但我想,孔子一定是不喜欢商人的祭祀的!李硕的《翦商》就让人看到了殷祭祀的可怕一面,那就是人祭。这让人想起在文明上和殷商很相似的玛雅,和阿兹特克,他们用人献祭太阳时,先建造高大的石砌金字塔神庙,献祭仪式则在金字塔顶端进行。活人被捆缚在断头台上,随着刀落,身首分家,而尸体从台阶上扔下,观众们则争夺分食。

这种祭祀是血腥的,不人道的。武丁王应该是殷商献祭活人最多的君王,人数快有一万。就连周公的亲哥哥伯邑考,最后也在殷都被当作祭品杀了,而且做成了肉饼。所以在周以后,人祭便不成主流,而是通过强调德行和礼仪来巩固统治。周公制礼作乐,将血腥的人祭转化为礼乐文明的符号体系。

但不管是在三星堆青铜神树斑驳的纹路中,殷墟甲骨龟裂的刻痕里,还是在商周青铜器狞厉的饕餮纹下,祭祀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基因密码。只不过,在商周时期,“祭祀权”是最高统治者的专利。殷商通过垄断与“上帝”对话的权力,将人祭仪式转化为震慑诸侯的政治工具。相应地,周朝则用“宗法制”重构规则: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士大夫祭祖先,平民只能拜灶神。在规模上,周天子可以修建七座祖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一座,而平民百姓只能在家中进行祭祀活动。直到宋代以后,平民才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无疑是一种体现在祭祀上的等级制度。很难让人想象,原来祭祀祖先并不是很多中国人从来就可以的。

所以,今天祭祀祖先,不仅是一种伦理的义务,更是一种挣得的权利。


【旧时的君王祭祀|来自网络】

《史记》说,孔子小时候就喜欢玩祭祀祖宗的游戏,这好像预示了他以后成为研究礼仪的大学问家。李硕在《孔子大历史》中说,其实这背后的信息是,这个因颜徵在和鲁国士人叔梁纥“野合”而生的、长期待在母系家族中的山东汉子,小时应该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拜活动。所以看见别人祭祖,而自己没有,便很羡慕,所以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补偿。日后,孔子也多次成为“祝”,主持丧礼,和祭礼——某种意义上,15岁后的孔子认祖归宗,回到叔梁纥的家族中,让他从颜家庄的穷小子,摇身成为了小贵族,所以也便有了这样的资格。

之所以他会“敬鬼神而远之”,也是因为在长期主持祭祀当中,要经常和“尸”打交道。就像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一旦要对某人动手施刑,就会假装天父下凡附体,他便成了天父的代言人,一切手段都有了正当性。而“尸”也正是由活人扮演的鬼神。只是,扮演的鬼神毕竟不是真正的鬼神,所以一切行动要听“祝”的指挥。祭祀活动前,祝要教尸如何举动、发言,祭祀过程中,祝更要保证一步步行礼如仪,不能出偏差,更不能让尸自由发挥,不然那麻烦可就大了。当然,有些尸常常在其位不干其事,所以今天有一个成语,就叫尸位素餐。

看惯了“尸”的表演,孔子自然明白它背后,其实是人的意志。所以,他对鬼神的态度就是不信仰也不怀疑,和鬼神世界保持距离,自己主动把人间的事做好,其余的听天由命。而《礼记》中更是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意思也就是,祭祀活动要有适度性,避免过于频繁而显得轻浮不敬,所以不能天天有事没事磕个头。当然,“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祭祀成为了儒家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它是部族内部凝聚力的来源。通过祭祀,把散落在各地的宗族子弟召集起来,并在祖先的坟墓或者牌位面前,进一步强化了大家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祖先的概念。尽管互相之间是有尊卑秩序的,但有事还是要相互帮忙。这种宗法制度,也是周之所以推行分封制的保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宗族在数代之后,之间的感情慢慢淡化,最终,礼崩乐坏、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可避免地降临。这也是孔子之所以一辈子都要恢复周礼的原因,也是把祀放在戎之前的原因。

不管如何,祭祀始终都是中华文明用来对抗时间熵增、实现文化延续的底层机制。在我看来,传统祭祀体系本质上是农业社会“以老为尊”的集中体现,到了国家层面,就是孝治天下的中央集权;

它也是集体记忆的“抗衰减编码”,如山西闻喜花馍的祭祖造型包含迁徙路线密码;而且还是个精密的跨代际契约,如福建土楼祠堂里的“丁口簿”记录着每个男丁出生时的“祖先债”,通过年复一年的祭祀逐步偿还;潮汕宗族的“太公分猪肉”仪式,按辈分分配祭肉,实质也是家族福利的代际传递。而在商业社会当中,徽商将祖先祭祀与商业信誉绑定,来传递对人格或商品质量的担保。这就像清代胡庆余堂的“祖训祭祀”。正是“儒风独茂”,却又有举族外迁、并在经商地修建宗族祠堂的习俗,让徽商成就了伟业。祠堂既是“妥先灵,隆享祀”的家庙,也是徽州宗族商人集会、议事的场所。在老祖宗的眼皮底下,谁也不敢乱来。


【《中华遗产》杂志曾关注徽州人行商的秘密:祠堂。此图为祁门叶姓祠堂|来自网络】

无疑,这套系统既让徽商离土不离“乡”(心理意义),而且使个体生命得以嵌入更长的历史维度,确保文化基因在时间洪流中不被冲散。当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老板们在关帝像前焚香盟誓时,他们延续的不仅是信仰,更是商业信用的跨代传承。

与此同时,整个国家也在推崇对前人的祭祀。天安门前的纪念碑,让我们世代铭记先辈的牺牲和付出,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国家级仪式,更是通过历史叙事重构民族共同体记忆: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要为中华而奋斗。


正在被瓦解的传统

说起来,我应该被归入那种不孝子孙。自从当年考学离开家乡之后,做清明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也难得一次。

过去自然是因为成本。从外地回家乡一趟,来回要在路上花费不少,除了财物,还有就是精力。偏偏清明又和春节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总不能春节刚刚回去,转眼又要回去。这就有点折腾了。

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比如如今的殡葬改革。以前老家老人去世,基本上都葬于周边山头,或者田畴之中。想起过去上小学和初中,一路上不知道要绕过多少座坟头。还记得有年看乡里送到村头的电影《八仙过海》,没凳子,就站在某家的坟头,这样就有了比较好的视野。我想逝者也不会责怪。

那时候的人们,尽管阴阳两隔,但还是希望能留在祖先身边,得到他们在冥冥之中的福荫。然而,现在推行火葬,而且为了不侵占活人的土地,很多逝者都集中到公墓安葬。就像我的外婆,一辈子都没怎么出过远门,死了倒是葬到一个她不曾到过的地方。这样的距离,才真的是“阴阳两隔”了。

和殡葬改革一起瓦解传统传承架构的,自然还有城镇化。以前是逝者要留在活人的不远处,但城镇化的推行,却要让活人远离逝者。也许,日后陪伴逝者的,只有那草丛中的狐兔,深树上的鸟鸣。间或,是春播的铁牛,撒药的无人机。

城镇化的进程,也让商品房里的标准化户型消弭了传统民居中的祖先位,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取代了宗族长老的调解职能,物业费缴纳替代了祠堂公田的经济纽带。北京回龙观社区的调查显示,76%的年轻业主无法说清自己家族五代以上的谱系。南京大学民俗学团队追踪研究发现,00后群体中仅7.8%能完整复述清明祭祖流程。但这何止只是回龙观一地,也何止只是00后群体,怕是一个集体现象。这种记忆断层使得祭祀丢失具体的仪式,也失去了具体的情感投射对象,跪拜时,你面对的只能是一个笼统的“祖宗”。

广州白云区祠堂改造项目揭示出更深刻的悖论——26座明清宗祠中,19座已转型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快递驿站,香火缭绕的祭祀场景被广场舞音乐和快递分拣声解构。当宗族网络被原子化的城市生活取代,祭祀仪式沦为文化空壳。


【广东很多祠堂都是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也在城市化的今天极力维系着传统文化|来自网络】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的“附近消失”的理论,如今已经不再新鲜。当外卖骑手比远房表亲更熟悉家庭住址,当小区业主群讨论物业费的热情远超修撰族谱,血缘共同体的消解已成不可逆之势。即使在春节,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去三亚过年,或者到东北当“南方小土豆”,就是不曾想到回乡祭祖。他们在三亚海滩拍摄全家福的行为,正悄然重构着中国人对“团圆”的空间想象。

但更要命的是,以前是独生子女庞多,现在则因为社会压力的增大,让今天人们的生育意愿在普遍降低,或者说被抑制,便让我很是担忧,过去的祖辈还有你我祭祀,未来的你我又有谁来关照?就像北京“失独家庭”的祖传四合院因无人继承祭祀,最终沦为网红打卡点;而越来越多的祖坟,因无嗣祭扫沦为“绝嗣墓”——当家族根系在代际递减中持续萎缩,清明节的香火延续面临根本性危机。

与此同时,生育数量的收缩直接削弱文化传递的冗余通道,很多独生子女父母已在悄然之间简化了祭祀流程——将三跪九叩改为鞠躬,用预制供品替代手作青团。就连今天老家做清明,很多人已经不会做纸标这种手工活,而在坟头改插塑料花了。这种操作简化实质是文化意义的抽离。但话又说回来,流程简化了,也许才会让更多的人认真地审视千年前通过争取才得到的这个“权利”。

还有一种怪现象在蔓延,那就是宠物殡葬业的兴起,从中可见年轻群体对宠物祭祀仪式的重视程度已超过远亲追思。

说到底,祭祀不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流动,而是今人的感情和过去的印记的错位呼应。我们对后人做了些什么,并留下了什么,决定了我们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区别于宠物的存在,还是不如宠物。

但不管如何,科技的发展,依旧改变不了人类发展的三大永恒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些决定了我们乃至以后的无数代人,依旧要把目光穿透现实的尘埃,努力抵达时间的深处。

与此同时,被割裂的文化基因也借助了新兴的科技,在展示自己或许超乎想象的韧性的同时,正寻求新的表达路径。当深圳打工者将族谱二维码印在工牌背面,成都太古里的汉服社通过cosplay复原祭祀舞蹈……这些碎片化的文化拼贴,暗示着城市化进程中精神家园的重建可能正在萌芽。


数字时代,重新定义香火传承

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前,“网上扫墓”逐渐流行。查阅资料可知,在数字网络技术初兴阶段,当时有一些海外及港、澳、台领域的居外华人,因客居他乡难以回家亲赴祭扫,开始借助线上平台推行网上祭扫仪式——这也让他们在无意中成为云祭祀的起始探究者。

中国人讲“行动”,也讲究“心意”。就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所以说,不到坟头而在网络上打卡,老祖宗应该也能谅解。只不过,这倒逼得老祖宗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学习如何从网上接受祭祀。

不得不说,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既让人类多了了解世界的途径,也多了和它维空间沟通的触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互联网技术正在重构断裂的传承链条。就像今天很多地方通过DEEPSEEK,将过去知名大咖,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的纸面形象一一复活,它们也可以将耄耋老人讲述家族史的过程转化为可交互的3D数字人,使“数字长辈”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代际对话。

DEEPSEEK还给我提供了这些个案,比如新加坡开发者创造的虚拟祖先AI,输入族谱即可模拟先人思维对话;香港的00后青年借助AR技术,在虚拟现实中参与潮州青龙庙祭典,消逝的祭祀场景得以数字重生;景德镇青年陶艺师通过短视频平台,让传统祭器制作技艺获得百万量级的现代传播……

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改写传承主体格局。日本寺庙的机器人和尚已能主持法事仪式;微软开发的家族史AI可模拟不同决策下的传承路径;扎克伯格投资的虚拟世界项目,允许用户创建永续存在的数字宗祠;杭州出现的虚拟继承人社区,通过算法匹配文化基因相近的传承者——某种意义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人机协同的“跨物种传承”虽然打破了“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但正逐渐将成为主流。这种转变引发伦理争议,却也可能解决人类自身局限——当生物人难以维系复杂传承系统时,硅基生命或将成为文明的火种保管员。换句话说,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叛,恰似纸质家谱演变为电子文档,载体更迭反而提升了文化基因的生存概率。

2025年3月31日,来自河南郑州的皇帝故里拜祖大典,更让人由衷感叹:五千年前,先民在新郑点燃文明火种;二十一世纪,我们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记忆。这一次的大典,通过AI+VR+AR,首创 “云端祭祖” 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 1:1 复刻拜祖广场,全球华人可在线完成 “净手-上香-鞠躬”全流程。借助 AI 面部捕捉技术,让您的每一个祭拜动作都会实时投射到虚拟祭坛;AR 特效则将为您呈现 “巨龙护佑”“祥云环绕” 的震撼场景,真正实现 “千里之外,心手相连”。


【今天的清明节,正通过AI逐渐变成了“复活节”|来自网络】

除了科技手段之外,全球化浪潮也在催生出跨文化的传承实验,就像海外华裔借助基因测序技术重建离散的家族树,用生物学数据替代宗法制度;旧金山中餐馆将清明粿改造成法式甜点,推动传统祭祀食品获得跨文化新生;而商业资本也在推波助澜,比如贵州苗银工匠转型直播带货,传统祭祀银饰蜕变为时尚单品;南京企业推出“记忆保险箱”服务,祖训传承被量化为存储费用与提取次数的函数;成都街头出现的“共享祠堂”,扫码支付即可启用标准化祭台……

不得不说,市场是最敏锐的,当我们还在犹豫做清明时是选择上班还是上坟,商业资本和科技的合谋,已经让上班的同时可以一起上坟。

所以,趁着这上班的机会,我也可以用微博或者微信,或者这公众号,表达一下对祖先的尊敬。就像《酒干倘卖无》中唱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这里面也包括我对外婆的爱。虽然很少给您做清明,但我一直记得您。同时,我祝愿这个世界,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有所爱,死有所忆!

为了更好地所忆,我们在传承之外,还需要做好文明备份。不得不说,几千年来文明的发展,已经让地球上与之相关的记载汗牛充栋。我曾不止一次的“杞人忧天”,像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该如何记录并保存我们文明的痕迹?幸运的是,面对文明断代风险,技术正在不断地提供新的保险机制,就像建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地下深处的种子库,建立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科学家想把地球上670万种生物的DNA存放在月球方舟作为备份,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数字化家谱库存放在月球极地;相比较这还是很难近期实现的举动,科大讯飞用濒危方言录制祭祀祷词,让语言消失后仍可数字复现……这些技术看似科幻,实则是古代“鼎铭传世”理念的科技升级——商周青铜器能保存铭文三千年,现代人需要为文明准备百万年量级的存储方案。这个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进化。

很难想象的,现在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搞懂的区块链,现在也被用于了情感“储存”。就像四川某村落将两千人规模的宗族网络迁移至区块链,亲属关系通过智能合约获得永久存证。而在温州也有民营企业家们将祠堂盟誓替换为区块链存证——这是我通过询问DEEPSEEK得到的一些个案,让我有些将信将疑,也无法查到这些信源,但是我相信区块链肯定能帮助人类的记忆延续。

尽管现在的变化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商业资本的双刃剑效应在传承领域尤为凸显,更要命的是,那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也在数字时代逐渐成为远离的风景,但正如生物进化依赖基因变异,文明传承同样需要载体革新。从祠堂香火到区块链节点,从青铜铭文到DNA编码,改变的是存储介质,不变的是人类对文明延续的永恒追求。

这几天,我的师兄詹正凯正在回眸中国世家历史,不免感叹,我们所有人都会肉身俱灭,我们绝大部分家庭,都会消失在生物意义上的“绝代”里,唯有文化,信念不灭,这是世家的秘密,也是中华文化里万古不朽的基因。

而被刻入这个基因的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的奠基人。

附件


《城市战争:

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国区域沉浮》

入选:

“新华荐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优秀主题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阅读书单

第五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人文社科类

十佳图书候选作品


《潮起潮涌

王千马 著

红旗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以上图书,

当当、京东、新华文轩均有售

- THE END -

吾球商业地理

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