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文物欲归而不得的怅然与无奈,想必和辛弃疾那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长叹,是同一种心境。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在历史的风尘里沉默等待,终于在北京时间的今日凌晨迎来了转折,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向我国返还41件文物艺术品。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那些散落四方的文化记忆,曾是家国巨变的见证者,如今却成了孤悬海外的遗憾。但庆幸的是,我们从未停止寻找。
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曾被先人捧于掌心,雕琢、供奉、珍藏,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信仰与技艺。然而,命运捉弄,它们漂泊异乡,被辗转易手,被标签陌生化,被用另一种语言介绍,被冷漠地陈列在不属于它们的土地上。
但每一次文物归来,都是历史的碎片拼合成完整的自我,是千百年文化根脉的重新连接。这一次,我们又迎回了41件。它们的回家,经历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2024年11月,这批文物由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缴获。在国家文物局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密切协作,和美国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最终实现了文物的成功返还。
此次返还的41件文物艺术品涵盖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建筑构件、木雕造像、石雕造像、铜造像等,种类丰富、材质多样,时代跨度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艺术的传承,是中华文明不朽的见证。
自2009年1月14日中美两国首次签署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成功实现20批次、共594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回归。这次的41件返还是续写中美双方在文物返还领域丰硕成果的又一重要篇章。
素面陶鬲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不断努力追索流失文物的坚定步伐。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文物回归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统计数据上,而是深植于情感与文化认同之中。
到欧美旅游的中国人似乎都默认,无论目的地是哪儿,总要去看看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当与陈列的中国文物对视的瞬间,那种热泪盈眶的本能是难以用理性克制住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这种感受,“他乡遇故知”是最准确的。因为无论人还是文物艺术品都需要“母体”。文物离开了他们的“母体”,许多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历史记忆便会渐行渐远,价值也随之缩水。41件文物的回归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返还,更是对“文物需要母体”的生动验证。
谷纹玉璧
除了一波波亲自去“看望”流失海外“兄弟姐妹”的中国人,网络上呼吁文物回归的声音也此起彼伏,更有部分国人花费重金将其从拍卖市场上“淘”回来。
流失的部分文物见证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它们的流失也长期侵蚀着民族自尊。文物若长期滞留在海外,不仅使后人难以触及完整的历史,也让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失之偏颇。
返还文物,就像将民族尊严一块块找回,将被撕裂的历史重新拼合。当这些文物重返故土,无数中国人会在心底涌起自豪感,激发出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绿釉陶莲瓣纹盖罐
尽管这次41件文物的归来令人振奋,但正如统计数据所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这41件只是冰山一角。文物回归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而是为未来文物保护和追索工作指明了方向。
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持续推动国际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迎接下一次文物“回家”的时刻。
文物的回归,既弥补了历史的缺憾,也激励我们守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今天,这41件文物激荡起无数海内外华夏儿女心中对祖国的眷恋与自豪。未来的路仍漫长,但这些点点光芒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深处。
头图来自:小红书@小鱼要勤更
责编:赵骏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