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白雪公主》上映掀起热议,影评界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迪士尼的这次真人改编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影片勇敢地解构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框架,为女主角赋予了更独立、更具现代意义的形象,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魅力。然而,影片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典失真”的困境,选角失当、叙事断裂、人物塑造扁平化等问题,使得经典故事在真人化改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折射出经典童话在现代转译中所面临的永恒难题:是忠于原著的灵魂,还是拥抱时代脉搏?这一问题不仅是对迪士尼的挑战,也是所有经典改编作品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勇敢的革新
文|高智超
如何在忠于经典的同时赋予故事新的当下内容,一直以来都是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马克·韦布执导的《白雪公主》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勇敢地解构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框架,赋予女主角更独立、更富现代意义的形象。尽管影片在叙事平衡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在女性角色塑造、多元文化呈现和音乐创新等方面的突破,使其成为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中一次值得肯定的探索。
动画版白雪公主以“肌肤如雪,黑发如檀”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迪士尼此次选择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出演这一角色,无疑是对传统审美标准的一次挑战,是对“美丽”定义的重新诠释。瑞秋·齐格勒饰演的白雪公主依然纯洁善良,但她的魅力不再仅仅依赖于外貌,而是源于她内心深处蕴藏的勇气、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引领者气质。影片巧妙地回避了肤色争议,转而聚焦于角色的内在力量。白雪公主不再是被动等待王子拯救的柔弱少女,而是敢于反抗邪恶皇后、带领民众争取自由的引领者。这种改编符合当代观众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也让这个诞生于1937年的童话人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瑞秋·齐格勒在影片中的表演充满活力,她的歌声清澈动人,为这个经典角色注入现代女孩的坚韧与热情。
如果说白雪公主代表了新的女性力量,那么盖尔·加朵饰演的邪恶皇后,则展现了经典反派的极致魅力。加朵的表演兼具优雅与危险,她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充满威慑力,使皇后成为全片最具吸引力的角色之一。尽管影片对皇后的心理刻画稍显零碎,但加朵的演绎弥补了剧本的不足。她不仅呈现了皇后的疯狂与偏执,还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暗示了角色对权力和青春的焦虑。与原版童话中单纯因嫉妒而黑化的皇后不同,本片中的皇后隐约透露出更深层的动机——对失去权力的恐惧。虽然影片未能完全展开这一设定,但加朵的表演为反派赋予了更多层次,让观众在憎恨她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丝悲剧色彩。
作为迪士尼经典动画的翻拍,音乐自然是本片的重要元素。影片保留了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Heigh-Ho等经典旋律,通过现代编曲和演唱方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瑞秋·齐格勒的歌声极具感染力,尤其是在森林中的独唱场景,既保留了童话的梦幻感,又增添了更真实的情感表达。影片在风格上试图平衡“暗黑奇幻”与“传统歌舞童话”的基调,虽然这种尝试导致部分场景的调性略显跳跃,但也带来了新鲜感。比如,皇后的城堡设计更加哥特化,而森林中的动物互动则保留了动画版的童话氛围。这种视觉上的混搭风格,让电影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也探索了新的美学可能。
迪士尼近年来一直在努力避免经典IP的刻板印象,而本片对小矮人的重新诠释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影片将它们改为不同身高、不同种族的多样化角色,而非原版动画中形象单一的小矮人。这一改动或许会让部分怀旧观众感到不适,但它确实避免了对矮人群体的刻板化描绘,使角色更具现代包容性。此外,影片对“真爱之吻”的淡化处理也值得肯定。原版故事中,白雪公主的觉醒依赖于王子的吻,而本片则让她的复活更多源于自身的力量。尽管这一改动导致后续剧情的情感高潮稍显薄弱,但它传递了一个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信息——女性的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
马克·韦布执导的这部真人版《白雪公主》或许无法满足所有观众的期待,但它的尝试值得肯定。在好莱坞IP改编日益保守的今天,迪士尼愿意挑战传统叙事,赋予经典角色更加现代化的内涵,本身就是一种进步。瑞秋·齐格勒和盖尔·加朵的精彩表演、华丽的视觉效果,以及音乐上的创新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制作精良的奇幻佳作。它或许不是完美的改编,但它为童话电影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尊重原著的同时,拥抱时代的变化。正如魔镜所映照的,美丽不止一种标准,童话也不该只有一种讲法。这部电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而它的探索也将为未来的童话改编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3级研究生)
当经典“失真”
文|孙瑞
《白雪公主》作为经典童话故事,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回忆。当这一经典被再度搬上大银幕并以真人形式重回公众视野时,大家不免心生期待——经典的故事是否能再次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童真与期待?
近年来,迪士尼制作了很多真人演绎的动画电影,但大多数影片票房不佳。《白雪公主》仿佛也难逃这一窘境,选角失当、叙事断裂、人物塑造扁平化等问题频出,使得承载无数人童年记忆的经典故事,在真人化改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从电影选角开始,影片就深陷舆论的漩涡。在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被描绘为美的化身,她皮肤“白里透红像雪和血”,头发“像乌木般黑亮”,嘴唇“赤红如血”。这种描述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成为对白雪公主形象的一种固有认知,成为一种文化符码。主演瑞秋·齐格勒拥有健康的小麦肤色,这与原著中白皙如雪的皮肤设定截然不同,导致演员形象与经典形象产生了割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外貌上的变化,更打破了观众对经典形象的固有期待,产生了强烈的“间离感”。2023年上映的电影《小美人鱼》,导演选用黑人演员海莉·贝利饰演爱丽儿,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当演员的选择遮蔽了角色核心形象,观众失去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认同感,更是对经典意象的情感投射。这种创新尝试,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在观众心中激起真正的共鸣。
影片在剧情改编上的缺陷,使得叙事呈现出严重的断裂感。数十年来,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的公主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从早期的纯洁、善良,没有任何的反抗精神,到后期开始展现出独立与自主的特质。真人版《白雪公主》也延续了这一趋势。主演瑞秋·齐格勒在采访中透露,此次改编将弱化“真爱”元素,白雪公主不再等待王子的拯救,也不会将追求真爱作为人生梦想,而是立志成为一名引领者。同时为了突出白雪公主的人物光环,这一版的《白雪公主》还更改了王子的设定,将其角色设定为强盗。
从导演的创作初衷来看,真人版《白雪公主》以经典IP为基础进行现代化创新,帮助白雪公主实现从“被拯救者”向“自我主宰者”的蜕变。这种紧跟时代潮流、打破传统叙事的想法,无疑应该得到肯定。但在实际的影片中,这一转变却流于台词表面,缺乏实际行动支撑。在与皇后的对决中,白雪公主本来应该依靠自身智慧与皇后周旋,最后却依然需要依靠男性“强盗”的搭救才能脱险,这种剧情安排不仅使影片前半段塑造的“独立”形象崩塌,也使整个叙事逻辑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沦为一场自我否定的闹剧。
影片在角色塑造方面同样有诸多问题,例如人物塑造过于扁平、单一。白雪公主被设定为纯粹的正义化身,正如父亲对她期许的那样“无畏、公平、勇敢、真实”。但影片中人物动机都过于标签化。例如,当白雪公主在树林中被士兵追杀时,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与强盗们共患难,这种决策缺乏心理纵深,更像是为了强调其正面形象而刻意为之。
而盖尔·加朵饰演的皇后,则被塑造成邪恶的代言人。皇后在影片里完全脸谱化,被困在“邪恶—更邪恶”的简单叙事闭环中。一味地谋划阴谋、处心积虑地想要除掉白雪公主,缺乏人性闪光点。这种脸谱化的塑造方式,极大地削弱了正邪对抗的戏剧张力,让本该充满道德思辨的冲突沦为一场幼稚的正邪闹剧。
即便真人版《白雪公主》拥有动人的歌舞、技术的奇观、现代化的叙事转译,却依然难掩童真内核的褪色。真人版电影《白雪公主》的困境,实则是迪士尼过度依赖IP变现的症候。好莱坞以造梦艺术闻名,对经典IP的过度消费,也是对观众美好梦境的破坏。迪士尼如果继续这一短视行为,终究会辜负观众的信任。那个曾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魔法王国,也将逐渐失去它的光彩。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