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抖音,瞅见个贼离谱的事儿,必须跟大伙唠唠。
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按说该是法治代言人吧?
可有人愣是把这身份玩成了耍横道具,看得我手里的瓜子都惊掉了!
这事儿得从3月28日下午说起。
外地来高平创业的小王(化名)开车时跟个女司机杠上了,估计连小摩擦都算不上——小王说当时他主动倒车让路,结果对面大姐掏出手机就开录。
小王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方向盘一打溜了,哪晓得这大姐转头就发朋友圈开骂。
嚯,我翻着聊天记录截图都害臊,大姐那骂街词儿,搁菜市场泼妇堆里都算尖子生。
更绝的是追到老张社交媒体二次开火,这执着劲儿要是用在工作上,早该评先进了吧?
小王实在扛不住连环骂,哆嗦着报了警。
结果高潮来了——调解现场,这姐们儿当着民警面甩出王炸:"我是司法局的!"
听说还盘问小王家住哪儿干啥的,这味儿太冲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演《人民的名义》续集呢。
民警让道歉,人脖子一梗:"你直接去起诉吧!"嚯,这底气,不知道的以为司法局改锦衣卫了。
完事儿出门接着追骂,最新战报升级成"我是局里头的,遇事不怕事",吓得小王现在门都不敢出。
这事儿闹上热搜后,高平司法局倒是反应快。
29号先打官腔:"已批评教育并道歉"。有意思的是工作人员还补了句:亮身份是为配合信息录入,没说过"我是司法局的"。
这话术,跟"临时工"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结果半夜剧情反转,官通报啪地甩出来:停职!公安介入!这急转弯着实把我晃晕了。
要我说,这处理速度倒是比某些部门强,但前头那波找补实在败好感。
评论区现在比过年还热闹。
有抖机灵的:
"建议大姐改行说唱,这押韵天赋别浪费了";
有正经分析的:
"知法犯法该罪加一等";
还有代入感强的:
"普通百姓遇上这事得多绝望"。
要我说最诛心的是这句:"她骂的不是人,是司法俩字"。
不过也有明白人点出要害:停职不是终点,得看后续咋处理。
这事儿要虎头蛇尾,往后还有公信力?
我扒拉了半天发现个细节:小王是外地来创业的。
这身份设定太要命了——要是本地老住户,说不定咬咬牙硬刚了。
可人背井离乡讨生活,最怕穿小鞋。
要不怎么说"光脚不怕穿鞋的",但现实是穿鞋的专挑光脚的踩。
再看大姐这操作路径:朋友圈骂街→社交媒体追击→派出所亮身份→二次网暴。
整套连招行云流水,没二十年功力使不出来。
这业务熟练度,建议反诈APP收录成典型案例。
说实在的,小吹最膈应的是那句"你直接去起诉"。
听着硬气,实则把法律当斗殴工具,咱普通老百姓打官司多难啊?
要钱要时间还要证据链,人家端着铁饭碗跟你耗,耗得起吗?
这事儿要是没闹上热搜,小王的委屈指不定就石沉大海了。
现在通报说公安介入了,但具体咋定性还没说法。
关键得看会不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要小吹说,这事得办成典型。
写到最后
这事儿看着是场闹剧,实则是面照妖镜。
照出三个要命问题:
一是某些执法者的特权思维根深蒂固。
二是基层纠纷调解机制形同虚设。
三是舆论监督替代正常维权通道的荒诞现实。
要小吹说,停职查办只是开始,该开除开除该法办法办,让所有人看清:法律面前没有"局里人",只有守法人。
对了,最新消息说纪委也介入了,咱蹲个后续,看这出戏到底咋收场。
各位老铁咋看这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