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号,哈尔滨商业大学发了个黑白海报,满屏都是“老师,一路走好”。主角是产品设计学院的孙丽丽老师,突然因病走了,讣告中没有说具体年龄,但是看着也就三四十岁的样子。



孙老师的履历牛得不行,主持过教育部的大课题,发过十几篇核心期刊论文,编过教材写过专著,带的项目还拿过国家级设计大奖。学生说她上课特有意思,拿生活小物件就能讲透设计原理,枯燥理论秒变有趣故事。



跟刻板印象里的严肃教授不同,孙老师围个丝巾戴个眼镜,学生都喊她“知性姐姐”。有个毕业生说,自己比赛失利时,孙老师陪着他分析作品到深夜,“她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再试”。这种亦师亦友的风格,让她带的学生在各种大赛里拿奖拿到手软。



学校只说“因病逝世”,没说具体啥病。但去年6月她还公开露面状态超好,9个月后就走了。网友猜她常熬夜查文献、项目连轴转,可能是过劳死的。虽然没证据,但大家开始担心高校老师的健康,他们光环背后,是不是在用命拼?



孙老师的悲剧不是个案。今年前3个月,至少5个高校老师早逝:32岁肺癌、44岁猝死、50岁病逝……他们连起来画出一条残酷的“学术生命线”。



高校老师看似有寒暑假,其实头顶“三座压力山”:科研考核、教学评估、职称晋升。孙老师4个项目同时搞,还要指导竞赛,当上教授还得冲更高头衔。有青年教师说:“凌晨改论文是日常,体检报告都不敢看。”



虽然高校设了心理咨询室、强制休假,但竞争文化根深蒂固。孙老师病中还在改项目书、线上指导学生,这种“自我加压”背后,是评价体系在鼓励“拼命三郎”。



网友喊话要人性考核,比如延长项目周期、少些行政事务。专家建议搞“健康积分”,把体检、作息纳入管理。但最根本的,可能是得重新定义“成功”,学生悼念孙老师时说:“宁可少拿奖,也想老师多陪几年。”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孙丽丽老师用智慧点亮的设计课堂、用温暖浇灌的师生情谊,早已成为无数学子生命中的璀璨星光。愿这位在学术长空划过耀眼轨迹的师者,于另一个世界继续拥抱她热爱的艺术与教育。也愿生者能从这场离别中读懂生命的警示,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别忘了为健康留一盏长明的灯。孙老师,一路走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