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对高校改革的助推,要求高校在强化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建设,推动交叉学科融合的同时,还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而这一切变革都需要坚实的高校资源与设备作为支撑。
有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就采取了及时的举措,其新区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师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功能齐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更以丰富的办学资源,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让农业职业教育真正“接了地气”“有了底气”,这所高校就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这所高校的建设同样得到了官方的高度重视,3月10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国民一行深入新区校区考察调研,可以看出,从学生公寓到实训基地,从科研项目到产业合作,甘农职院的这些资源相互支撑,形成了一张覆盖学习、实践、创新、就业的立体网络,为学生铺就了一条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迈向实践的成长之路。
在其新区校区,最直观的感受是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为学生提供了“学得踏实”的基础保障。学生公寓和师生食堂的改造,让师生不会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窗明几净的居住环境和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让来自各地的学子都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而连栋温室、实验田等教学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则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日光温室里,园艺专业的学生可以实时观测作物生长;在节水灌溉试验田旁,农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亲手调试智能灌溉设备。这种“教室与大棚相连、课桌与苗床相接”的空间布局,打破了传统校园的物理界限,使专业技能培养真正实现了“现学现用、边做边悟”。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校行企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打开了通向行业前沿的窗口,省农业农村厅与学校共建的科研示范基地,把甘肃农业发展的现实课题带进了校园。当学生在抗旱作物育种实验室参与基因测序,在智慧农业项目组调试物联网传感器时,他们接触的不仅是实验仪器,更是全省农业转型升级中的真实需求。
特别是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开展的产业孵化项目,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畜牧专业学生参与肉牛育肥数据采集,中药栽培技术团队为陇药产业改良种植方案,这些实践经历既锤炼了专业技能,更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正如座谈会上强调的“产学研创融合”,这种将课堂知识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在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创新思维的锤炼,学校重点推进的碱性土壤改良、生态循环农业等科研项目,本质上都是开放式的实践课堂。跨学科、重实操的科研训练,培养出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技术员”,而是懂得因地制宜的“新农人”。
从后勤保障到科研创新,新区校区的每一处办学资源都在诠释着职业教育的本质——让学习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当学生在标准化食堂吃着产地直供的实训基地蔬菜,在职工宿舍与行业导师探讨种植方案时,这种浸润式的培养环境正在悄然重塑农业人才的特质。
未来的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不仅是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懂科研、会经营、能创新的复合型新农人,随着校政企合作机制的持续深化,这片充满生机的校园,正在成为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