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海淀区学院路街道768社区耕读田园会客厅开耕仪式热烈而隆重举行。数百名参会者来自社区的男女老少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社会覆盖面广,档次不俗,气氛热烈,汉服古诗文朗诵、古农耕情境、现场介绍植物知识与栽种、手风琴、小乐队、八段锦……五个场景,风光次第移换,创意迭出,诗情画意,洋溢着耕作与阅读融合的喜乐气氛,彰显着鲜明的北京社区文化的时代特色



我的外孙女身着月白色汉服,宛如从《三字经》里走出来的小书童。春阳下,在同样身着汉服的古代书生模样的大学生哥哥引领下,与小朋友们集体吟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我站在吐翠含绿的春柳下,望着这跨越千年的画面,恍惚间看见无数个相似的清晨,在华夏大地的村落学堂里,孩子们也曾这样执卷晨读,在耕作间隙亲近土地。



半个月前接到社区邀请时,要我在耕读田园开耕仪式上讲国学。我这个在老家作过上百场报告的"老北漂"竟有些紧张。那些在机关礼堂、学校讲堂熟稔于心的讲稿,在社区的田园里似乎失去了温度。直到看见外孙女穿着汉服在娇艳的樱花树下玩耍的身影,我突然明白:最好的国学课堂不在PPT里,而在这片生长着文化基因的土地上。



开耕仪式当天,五个分会场如同五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北林大的学生教居民辨识草木,矿大的志愿者演示古法农耕,科技大学的展示还原的古农具图画。最动人的是汉服方阵,白衣书生与垂髫小儿执卷徐行,衣袂掠过社区一条条蜿蜒的田园花草小径,将《诗经》里的"春日载阳"吟成流动的画卷。当手风琴奏起优美的春曲,古今交融的旋律在菜畦上空萦绕,我突然懂得: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像蒲公英一样,在时代的春风里自由生长。



轮到我演讲时,原定的PPT已被抛在脑后。站在生机勃勃地花圃旁的临时讲台上,我说耕读田园活动就是最好的国学实践课,而王维与陶渊明的一诗一文的每个字,正是集纳了国学最美的精华。顺这个思路,口若悬河,激情燃烧,二十多分钟一恍而过,便以历数我独家解读的一二三四五个五部国学经典最重要的十五个字,激情结束了我在北京的演讲处子秀。



老伴与女儿女婿也参加了今天的活动,他们忙里忙外拍照,参加各种知识问答。看我作完了演讲,外孙女跑过来,拉着我的手,指着菜畦里刚种下的番茄苗说:"姥爷,等它们结果了,我们要像《四时田园杂兴》里写的那样分给邻居。"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文化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下悄然生长,终有一日会破土而出,长成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突发奇想,如果参加活动的人,都穿汉服,手持书卷,飘逸于花草丛中,吟唱古诗文,让起始于农耕文化的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于今世的书香文化,于耕读之中,体验与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那当是何等绝美诗情画意、快意人生?





摄影、兰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