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的行政建制由市辖三区加两县一市(县级市)组成。它们分别是:

三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两县:贺兰县、永宁县;

一市:灵武市。



这两县一市,也可以说是银川城的“卫星城”,因为它们离银川都相对近。所以很多人说银川管辖这两县一市不是正常吗?

其实这也是有历史缘由的。银川和这两县一市的关系可不一般!

可以说,这两县一市,作为银川城的“三条友仔”(三条友仔是威记老家用词,是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意思),其中灵武在黄河东岸,和银川隔河相望;贺兰在银川城的北面;永宁县在银川城的南面,它们分别成为银川的三个门户,陪伴了银川差不多有一千年之久。

公元1020年,党项李德明从灵州(现在叫灵武)迁都怀远镇,改称兴州,是为都城(后李元昊立国西夏,再改称“兴庆府”),而灵州(灵武)改作陪都(西平府)。

银川城作为京畿重地,主要职能是作为西夏的中枢而存在,并且有大量的皇家和官府人员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人员,驻守的军士等存在。这些人不从事生产劳动,却都是要吃饭的,所以,灵武就担负起解决整个都城的人们吃饭问题。

而南永宁和北贺兰则驻扎有重兵,起到守卫都城周全和物资调配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百渠流润的逐渐发挥作用,南北两地加上灵武,和银川也开始了种植粮食,自给自足的生活。不过田地的开发有限。但不管如何,这三地都是以银川为中心,同时各自发展的状态。

再经过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沉寂,到了新时代的到来,这三地才开始真正的发展。

公元1949年9月下旬,宁夏解放。此时也基本没什么仗要打了,于是部队的中心任务由打仗转为生产,就这样大量的部队军士开始放下枪,拿起锄头铁锹开始了“军垦”劳作,开始了开垦宁夏的土地。这些地方开垦出来,在后来就转变为“农垦”,于是一个个农场就出现了。比如说灵武农场,西大滩的前进农场等等。

尤其是在宁夏成立自治区前后,银川作为“首府”,自然是重点发展之地,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随后大量的“支宁人”和知青也来到了宁夏支援宁夏建设,他们大多数被安置到贺兰和永宁、灵武,农场建设也一再扩大。

农场研究、培育、生产出来的农作物以及产品,供应着整个宁夏,尤其是银川城人们的餐桌和日常生活所需,比如米面油菜蛋肉等,使得宁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状态。

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地的生产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于是贺兰送菜,永宁送米,灵武送肉的“分工”就出现了。



贺兰送菜。威记来到银川的时候,就听说贺兰是银川的“后花园”、“菜篮子”,开始有些不明所以,等去到贺兰游玩参观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贺兰县的大棚种植蔬菜已经成为一大产业,为银川人们供应这各种各样的南北蔬菜。

这几年贺兰已经不满足于只是“送菜”了,还给银川人们开始“送水产品”,并且还有“海鲜”,不得不说,贺兰的菜杠杠的!吃过都说好!银川有这样的“友仔”,必须点赞!

永宁送米。永宁地处宁夏平原的腹地,又靠近黄河边,自古以来盛产水稻作物,是宁夏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跟吴忠连成一片),生产的大米只有一个字:“好吃!”

并且还是南下北上往来黄河两岸的重要渡口(仁存渡)所在地,使得这里成为很重要的粮食和物资交易地。简单一点来说,银川人们所吃的大米基本都来自于永宁。



灵武送肉。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宁夏第一个国营农场“灵武农场”建立之后,除了研究、开发、培育高产农作物之外,养殖肉猪也是一大课题。因为那么多的支宁人,不吃肉怎么行?

于是,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灵武猪肉”横空出世,它以皮薄膘肥肉瘦而著称,品牌响当当。直到如今,去到超市、农贸市场等地方,都能看到店家在醒目的位置写着“灵武猪肉”的标签,说明其历久弥新,品质经久不衰。

所以,对于银川人来说,红烧肉绝对是汉餐厅的头牌名菜,熟食摊上卤猪蹄子,卤肘子可是上佳的下酒菜。其它诸如红烧肉大烩菜,排骨大烩菜,酱骨头等等,都可算得上是银川特色美食,这都少不了“灵武猪肉”的品质加持。



简单点来说,银川的发展,有今时今日之面貌,少不了“三条友仔”的支持,所以,要一起携手发展才能一直走下去。

也祝愿银川和“三条友仔”前路辉煌!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