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最大的教育新闻,就是张雪峰团队推出的2025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开售。
12999元的“梦想卡”和18999元的“圆梦卡”,比去年还涨了1000块,但是并不妨碍20分钟多省份名额售罄!
我们不知道具体他能挣多少钱,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但是对普通老师来说,张雪峰的模式虽然难以完全复制,但一些底层逻辑可以借鉴。
1. 别光讲课,学会“卖信息差”
你能干啥:
高考填志愿、考研规划、专业分析这些事,很多家长一窍不通,但愿意掏钱买“靠谱信息”。
普通老师不用收天价,哪怕在朋友圈、家长群定期分享免费干货(比如“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冷门专业就业真相”),先建立信任,再适当推出低价咨询服务,也能赚点外快。
2. 别死磕工资,开发“知识产品”
低成本变现路子:
整理教案和题库,挂到闲鱼/小红书卖电子版;
开个公众号,写点知识分享;
和家长说“暑假带5个学生做生涯规划”,收个199元/人小班课。
关键:把经验打包成可复制的东西,一次劳动多次卖。
3.立足人设,接地气
人设别太假:
张雪峰能火,因为他敢说“穷人家孩子别学金融”“成绩差就选实用专业”。
普通老师也可以:
发视频吐槽“老师工资低,但有些钱真不能挣”(比如暗示家长别买天价智商税产品);
偶尔晒加班改作业、自费给学生买资料的日常,立住“负责”人设。
效果:家长觉得你实在,更愿意找你咨询。
4. 别只教知识,教“怎么活”
学生真正缺啥:
大部分人不需要“考清华攻略”,而是想知道:
考不上大学能干啥?
内向的人适合什么工作?
怎么和爸妈沟通选专业?
你能做:在班会课、课后闲聊时穿插这些话题,录成短视频发出去,比讲课视频更吸粉。
总结
普通老师想“发财”很难,但靠专业赚点外快、提升影响力完全可行。核心就三句:
把知识变成可卖的产品(哪怕9块9的电子书);
用接地气的方式说人话(别讲理论,讲家长听得懂的“人话”);
先免费再收费,信任比流量重要。
(注:以上操作需遵守职业道德和学校规定,别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