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看古代地图,会发现明清时期,在今天河北省与河南省内相距仅1、200公里的范围内,却有名为顺德、彰德、归德的三个府,其中顺德府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治所在邢台市;彰德府和归德府则位于河南省,治所分别在安阳市和商丘市。那么这三个地名中的“德”字是如何来的呢?
清朝末年地图上的顺德、彰德、归德三府
其实,如果看这三地获得某“德”地名的时间,会发现也是极为接近的。
彰德府,秦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北魏时属相州,北周末为相州治,隋唐或为相州、或为魏郡、邺郡,以相州占据主要时长。五代时期的后梁乾化五年(915年)分天雄军置“昭德军”节度于此,为该府以“德”而名之始。第二年入后晋,昭德军仍合于天雄军。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置“彰德军”兼领澶、卫二州。宋仍为相州及彰德军,金为彰德府,元为彰德路,明清为彰德府。
后晋时的彰德节度使
归德府,春秋为宋国,秦置砀郡,两汉及晋为梁国,北魏为梁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为宋州。唐仍为宋州。五代后梁为宣武军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武军改称为“归德军”,乃该地有“归德”一名之始。北周仍为归德军,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这里成为他的龙兴之地,其所建立的王朝因称为“宋”。宋朝这里仍为宋州归德军,景德二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金朝改为归德府,元明清因之。
后唐的归德节度使
顺德府,商朝为都城,周为邢国。秦之后属巨鹿郡,西晋永嘉之后为石勒所据,改置为襄国。隋属洺州,开皇十年为邢州。唐或为巨鹿郡、或为邢州,以邢州时间最长。五代时,或为保义军、或为安国军。宋宣和四年(1122年)改为信德府,为此地以“德”为名之始。金朝为邢州安国军,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顺德府,至元初二年改府为顺德路置总管府,明清为顺德府。
宋朝的信德府(上)、元朝的顺德路(下)
综合以上情况,三地以“德”为名时间早晚排序为彰德府(915年)、归德府(923年)、顺德府(1122年),前后相距仅200年的时间。
如果再搜索其他资料,会发现在这一时期的前后,还出现了有许多已经消失了的“德”字地名。
比如早在唐朝广德元年(763年),为安置安史之乱旧部所设河北三镇,其中就有以“德”为名的成德节度使。《旧唐书·李宝臣传》记载取这个名字,为唐代宗所赐,有“尔其成朕德化”之意,期望能协助朝廷完成德政教化,恢复河北秩序。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设“天德军”都团练防御使,后为丰州天德军节度使。
唐天德军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以“德”为名的地方就更多了: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四月,朱温即帝位,十二月于辉州砀山县置“崇德军”。前蜀永平二年(912年)改剑南东川节度使改称“武德军”节度使。吴国武义元年(919年)升庐州都团练观察使为“德胜军”节度使。吴越国于959年,析杭州镇海军节度使所领湖州置“宣德军”节度使。南唐李昪在江西也设“昭德军”。
前蜀的武德节度使
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在后唐时,是李存勖于在黄河渡口所筑的“德胜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成为京师的屏障“北辅”,1106年升为开德府。
此外,在那一段时间里,不只是地名里多用“德”,就连皇帝与国王的年号里也有很多“德”。比如后梁、吴越国、闽国同时用过“龙德”,后周有“显德”,前蜀有“乾德”,后蜀有“明德”,闽国有天德,南唐则分别用过后周的“显德”与北宋的乾德。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历经唐、五代十国、北宋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地名及皇帝年号里多“德”字呢?
这事其实很简单,现在网络上有一种逻辑:“越强调什么、就越缺少什么”“社会越标榜什么、其实背后就是越缺什么”,这种说法其实也同样适用于那个时代,因为那时的统治者认为在治国理政中缺少了“道德”。
从东汉末年曹氏父子篡夺了汉家天下开始,权臣、武将夺取皇权的事件频发,皇位成为了“高危”行业,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与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等分裂时期更是如此,哪怕是大一统的、代表我国最强盛的历史王朝唐、宋也少不了“玄武门兵变”与“烛影斧声”,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统治者的统治者强调“道德”,无非是有三个方面的需求:
1、要求别人要有道德。别人有道德,不办不道德的事情,自己才能安稳。
2、标榜自己是道德的。让别人看到自己是有道德的,就有了好名声,便于自己统治。
3、以道德之名来表明自己是正统的。一些小国特别是得国不正的国家,需要突破“叛逆者”“篡逆者”的身份困境,以“有德者居之”来体现正统性。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才在近500年的时间跨度里,出现了一系列的以“德”为名的地方,有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有的却依然使用到了今天。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