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肯定看过《白云飘飘的年代》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的就是人民空军从解放战争初期,一路靠着缴获、捡洋落发展壮大的故事。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虽然说人民空军正式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但是早在1946年,人民空军的基本力量就已经形成了。

当时,最初的的人民空军便出自东北民主抗日联军(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 而且人民空军的第一批飞行教官还是日本人,最为著名的就是“林弥一郎”。

当时,正是靠着这批日籍航空人员,我军便建立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校),培养了100多名飞行员和400多名航空技术人才。



初创时期的东北老航校

其中,最为著名的飞行员,便有王海(后来的王海王牌飞行大队)、张积慧(空军原副司令员)、刘玉堤(空军战斗英雄,抗美援朝王牌飞行员)等人。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空四师十团二十八队飞行员,清一色都是东北民主联军航校的毕业生,他们大多成为空军的战斗英雄。

对于贵为天之骄子的空军来说,无论是在世界各国,都享有着极高的生活、福利待遇地位,和陆军相比较,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如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每个月600美元的高工资,每人单日牛肉550克,蔬菜600克,鸡蛋4个,还有大量香烟、酒水、巧克力充足供应。



那么,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人民空军,实力究竟如何?伙食标准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来好好聊一聊!

在电视剧《白云飘飘的年代》里,便有对联军航空飞行员的伙食画面展示:

那是顿顿有肉、鸡蛋和白馒头吃,光伙食费就比陆军高三块钱。联军航空队的飞行员不光伙食好,就连空军的军装补给都是优先派发。



不过,事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当时,因为战乱等原因,不少地区陷入饥荒,很多老百姓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更别提填饱肚子了,东北地区的粮食缺口大,再加上匪患严重,粮食可以说是硬通货。

所以说,在东北航校的飞行员们,吃住生活条件,确实没有电视剧表现的那么光鲜亮丽。



当时,航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就算是航校重点培养的飞行员,主食也就是高粱米搭配着苞米来填饱肚子了,一周一次的白面馒头,和少量的肉类,也算是改善伙食了。

再加上航校所处的东北地区,冬季室外温度很低,难以获得和开垦粮食,而且航校时常还会遭到国民党军机轰炸,安全都面临挑战。

当时,航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后,为避免国民党空军轰炸,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搬迁,先后辗转长春、东安、牡丹江等地。



在辗转迁移过程中,联军飞行员的伙食后勤便面临着压力,口粮和蔬菜时常供应不足。

没办法,这些既要学习飞行的飞行员,平时还要兼顾开荒种地,种菜、甚至是养猪,才能维持整个飞行班的伙食。

后来,直到航校稳定后,我军后勤部门对航校直接充足食材供应,飞行员们终于不用一边种地一边训练飞行了!



慢慢的,联军航空队的飞行员,不仅是能够吃上鸡蛋、猪肉,喝上小米粥,白面馒头也能充足供应。有时候,每位飞行员餐后还有一个水果。

之所以飞行员的伙食,在全军排名第一,答案其实很简单。

其实,就是因为飞行员的培养周期长(金钱和时间都很耗费),重要性也更高,而现代战争都是优先夺取制空权,一个空军飞行员抵1000余名陆军绰绰有余。



直到现在,空军飞行员的伙食依然是最好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