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文化记忆丛书

时空地标

公祭大禹


项目类别:民俗

保护级别:2009 年被公布为(第二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项目描述

公祭大禹,是耒阳市仁义镇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信仰活动。

每年沿袭历规,由仁义镇古塘邝氏,衡头姚氏,锡银岗周氏,泉水冲、栗山下和老虎冲李氏,廖氏,古塘唐氏,古塘欧阳氏,观座、茭塘和大芬曾氏,大芬贺氏,曹氏及肖氏等 11 个姓氏的宗族进行轮祭,地域遍及仁义镇的邝鄘、十里、茶丰、安和、纸槽、先锋、衡头等 7 个行政村。

公祭活动由当值宗族组成理事会主持操办,禹王宫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动场所。活动从“拜章”祭祀禹王仪式开始,然后将禹王夫妇的雕像从宫中抬出,沿乡村游行;所到之处会举行迎驾进村、祠堂祭拜、游艺庆贺、送驾回宫等仪式;游艺活动有舞狮、游龙、走灯、武术表演等,形式多样,场面火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现象。


历史渊源

禹王宫在明代就有记载,坐落在仁义镇邝鄘村古塘(四庙堂)大路边。

禹王宫共有庙宇三栋,总占地面积约 300 平方米。主庙两栋,一前一后,坐东向西。后栋(即正栋)方石砌就神台,石刻双龙腾飞争抢珠宝,工艺精美壮观。

横栋位于北边,为庙祝(在寺庙做事的人)的住房。初时只塑禹帝神像中坐,后期逐渐在南边增塑齐天大圣、关圣帝神像,北边增塑送子娘娘、九子娘娘神像,中堂有门神、神荼与郁垒。

禹王宫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明朝洪武年间出现过禹帝大庙的文字记载,至今有 600 多年历史。在仁义镇至今还流传着神仙过洞的故事。

某年夏末秋初,赤日炎炎,久旱无雨,民不聊生。有一天,有一个身穿蓝长衫的先生路过诗礼洞,欲登门求茶水解渴,见一妇人满面忧愁之态答曰:“茶尚未烧,水还待挑。”

听到妇人这般说,他眼望东边高山,青石成林,便顺口而出:“诗礼洞十里洞,水在泥里拱。天晴三五日,男女不得空。”

妇人见他飘然而去,应非凡人,追而叩之。先生回头告之曰:“老大嫂,您莫追,亦莫喊,每丘田里打个眼(指水井)。”

老妇归家,立即挖之,果应其言。挖地八尺,泉水上涌。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均言这位先生非凡人,莫非禹王大帝。

于是人们建庙纪念禹王大帝,该庙流传至今,香火鼎盛。相传衡头村有一年连日倾盆大雨,一日雨后初晴,一姚姓女在舂陵河畔洗衣裳,不幸落水。

村民们不顾滔滔洪水下河打捞,只见洪水中一根樟木在水中往返徘徊,久久没有离去,村民坚信此木就是落水女孩,遂将樟木捞上岸,并请匠师把樟木雕成一尊女神像,请法师设坛做道场,将神像抬游各地。

当神像游至大路边禹王宫时,人们拦路祈祷,法师在此地卜阳卦不获,于是选择就此安顿,并将此女神像奉为禹帝贵妃姚氏夫人,与禹帝并排供奉。

清咸丰七年(1857),当地村民在庙前建了一座照墙。墙面排列 36 匹骏马奔上,36 匹骏马往下,马足下 72 朵梅花,势如骏马腾立云端。

又刻了建庙宇时的捐款芳名石碑,竖立在照墙旁,供行人观赏。

民国七年(1918),当地善士为使过往行人方便,捐款在庙宇横栋西北角建立茶亭和茶夫住房。大道由南北方向穿过茶亭。亭内东西方向伴墙摆设大板凳,每条达百多斤重。

茶亭完工时,主事人邀请王化龙在亭上题写“万岁茶亭”四个大字,并在亭内墙面题写对联一副:“前路赤炎炎日,试问能行几步。这里凉飕飕风,何妨暂驻片时”,召唤行人乘凉休息。

数百年来,民风淳朴的仁义古塘,崇敬英雄,公祭大禹。后乡民唯恐对大禹不恭,将“大禹庙”更名为“禹王宫”,并诵称“禹帝万岁”。

因姚氏夫人神像为衡头村雕塑,故而认衡头姚姓为娘家。

所以公祭大禹从衡头村开始,衡头村迎接禹帝、姚氏夫人的神像到本村祠堂奉祀一个月,然后在 27 个自然村 11 大姓氏宗族中轮流祭祀。

活动流程

迎驾进村。到祭祀之日,将禹帝、姚氏夫人的神像从禹王宫迎驾到本宗祠或正厅屋做客祭祀 10 天。

迎驾之日,当值姓氏全族男女老少换上干净衣服,梳妆打扮一番,抬上禹帝和姚氏夫人的神像,鼓乐喧天,号角齐鸣,鸣锣开道,其他姓氏的百姓近 2000 人跟随在当值姓氏的队伍后面。


当禹王圣帝圣母神像至当值姓氏的宗祠后,其他姓氏的参祭队伍在祠堂门前游龙作揖,然后打道回府。

剩下的程序就是各姓氏代表和嘉宾在当值姓氏宗祠进行公祭活动。

祠堂拜章。祠堂内举行拜章礼仪。祠堂舞台中央端坐禹王圣帝圣母神像,中央神龛上供奉着三牲、酒、香、烛;两侧副龛上供奉着时鲜水果、干果、糖、酒、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祭祀用品;两侧副龛后站立吹鼓手和管乐队;中央神龛前站立主祭人、副祭人和司仪。

吉时已到,司仪登场,主祭人就位,奏乐鸣炮吹打一番。

主祭人宣读祭文,然后主祭人三叩首,焚文,焚香,族人、长老、乡绅、名流、宾客依次叩首膜拜。

最后由道士祭奠,作法祈福,庆丰收、保平安。礼仪完毕,鸣炮奏乐。

游艺庆贺。在后来的十天中,天天有人叩拜上供,乡民们尽情舞龙、耍狮、扭秧歌、打腰鼓、跳扇子舞、吹芦笛、吹管弦乐、耍武术、唱文戏,气氛热闹,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送驾回宫。十天期满,敲锣打鼓,管弦高奏,礼炮齐鸣,龙灯狮子、旌旗飘飘,浩浩荡荡地将禹王圣帝圣母神像奉送回宫。

保护现状

自古以来,民间举办的公祭大禹活动源远流长,持续未断,其规模宏大,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此活动不仅包含每年例行的小祭,更有每五年一度的盛大祭祀。

长期以来,公祭大禹活动皆由民间力量自发组织,井然有序,彰显了民间组织卓越的协同能力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仁义镇的乡亲们通过祭祀大禹,不仅表达了对大禹治水、治国功绩的崇敬之情,还寄托了对生活美满、五谷丰登的深切期盼。

此外,活动还推动了舞龙舞狮、戏曲表演、扭秧歌、管弦演奏、传统武术等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9 年,公祭大禹被列入衡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 年,中央电视台《文明密码》栏目组制作并播出了专题纪录片,宣传报道了公祭大禹的盛况。

公祭大禹的项目保护单位为仁义镇邝鄘村禹王宫理事会,现有耒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邝国雄。

- The End -

作者:王英林 罗燕

来源:文化耒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