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一句诗

扬州的春天就这么火了千年

同样的春日

扬州人自己怎么夸?

来听一曲《杨柳青

民歌里可以吃的“烟花三月

“早晨下田露水多㖸,嗬嗬依嗬嗬,点点露水润麦苗啊。杨柳叶子青啊㖸,七搭七嘎嘣啊㖸……”在《杨柳青》唱词里,杨柳是最重要的春日代表。

扬州与柳树,千年前还有个故事。


相传,扬州“忠实粉丝”隋炀帝杨广,为下扬州游玩才开通了大运河。

《江苏文库·精华编》收录的《醒世恒言》写道,当时的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可以在大运河的其中一段汴渠两堤都栽上柳树,这样一来树根四散,可以保护河堤,二来牵隋炀帝龙舟的工人可以得到一点荫蔽,三来牵舟的羊还能吃树叶。

隋炀帝大喜,下令民间献一株柳树,就能赏一匹绢。后来他还亲自种了一株柳树,并御笔亲赐垂柳姓杨,从此垂柳就叫“杨柳”了。


传说只是传说,扬州人对杨柳的爱可是实打实的。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袁野透露,民歌《杨柳青》曲子里的“杨柳叶子青啊㖸”,其实是衬词衬腔,“没有特指的表达内容,但里面有着人们的小情趣、小浪漫。”

她介绍,春天许多地方都有“咬春”的习俗,扬州也不例外。早年还有人把柳叶嫩苗包在春饼里“咬春”,这与歌词中“杨柳叶子”的内容相当契合。


扬州民歌是本“历史书”

在扬州民歌里,不只有春和景明,它还是保存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对民情市俗都有着直接的反映。

某种程度上说,听扬州民歌,就像翻开了一本扬州历史书。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介绍,扬州民歌最早的记载,相传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伍子胥逃奔吴国,在扬州胥浦江边求渡,渔夫所唱《渔父词》,从此流传千年。

汉代,江都王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国,写下《悲愁歌》,虽然是个人创作,但有广阔的政治社会背景,有丰满的真情实感,多年传唱。

三国两晋时,百姓们为了歌颂广陵太守陆稠为民解忧,传唱“解结理烦,我国陆君”的民谣。


在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不少南朝民歌就源于扬州人的创作。“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揺。妾家杨子住,便弄广陵潮。”一首《长干曲》,刻画出了一位扬州女子活泼明快的形象。

扬州人爱唱歌,干活时也得来上几句。《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撂在外》等栽秧号子,直到今天都还是“老扬州”能张嘴就来的经典曲目。

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扬州民歌里总有那么一曲能打动你。

这个烟花三月,快来扬州赏春光,看风景吧!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庄剑翔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江苏文库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庄剑翔 顾潇

后期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