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神奇不神奇?就在上个月,甘肃那个被两片大沙漠夹成“三明治"的民勤县,硬是靠着一句“请来种棵树"的朴素邀约,让六千多号人从五湖四海往沙漠里扎。这场景想想就带劲——穿汉服的小姑娘和戴草帽的老农蹲在沙窝子里唠种植经,深圳的程序员教西北牧民用无人机播撒种子,北京的大学生把毕业论文选题改成了《梭梭树根系固沙效能分析》。这哪是种树啊?简直是场跨越时空的生态行为艺术!
要说民勤这地方,真像是老天爷随手甩在沙漠里的倔强种子。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从三面虎视眈眈,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3倍,美国《国家地理》早些年还预言它十年内就得“凉凉"。可你猜怎么着?现在人家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的3%飙到18.28%,硬是在沙漠里织出了408公里的绿色围巾。我爷爷那辈人扛着铁锹治沙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七十年后会有年轻人开着直播种树,评论区刷屏“梭梭树YYDS"。
这次活动最戳人的,是那份“见者有份"的参与感。你瞧那些企业大佬们,平时在CBD喝着现磨咖啡谈几个亿的项目,到了民勤照样得蹲着刨沙坑。蚂蚁森林捐了15万株梭梭苗不说,还搞出个“每单减碳量兑换树苗"的花活,我闺蜜双十一剁手买的羽绒服,愣是给民勤换了三棵树苗。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剁手救国"?更别说那些大学生志愿者,西安的张沥文刷到短视频后,48小时狂奔一千多公里过来,每天顶着风沙干十小时,朋友圈步数天天霸榜,比健身房撸铁带劲多了。
但要说最会整活的还得数Z世代。他们在梭梭林里搞无人机灯光秀,给每棵树苗挂上电子身份证,半夜举着手机拍星空下的树影发抖音。有对情侣更绝,把订婚戒指埋在树苗旁,说等三十年后带孩子来认领“爱情树"。这些年轻人把治沙玩出了盲盒打卡的趣味,硬是把苦哈哈的种树现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你说这是不是应了那句老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冷思考。当我看到七十岁的老治沙人马俊河手把手教城里娃扎草方格,突然意识到这场绿色狂欢里藏着文明的接力棒。老一辈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沙墙,现在年轻人用科技和创意给它装上“智能外挂"。就像那个带着AR眼镜种树的小哥说的:“我爷爷那代人用铁锹写历史,我们这代人得用代码续写传奇。"这话听着带劲,可细想又沉甸甸的——治沙哪有什么一劳永逸,不过是代代人前赴后继的马拉松。
活动还有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民勤的沙地蜜瓜和人参果突然成了网红农产品。志愿者们白天种树,晚上在沙漠露营吃烧烤,顺手就把当地特产带火了。文旅局更会来事儿,给种树英雄们送雷台汉墓免费门票,让这群治沙人在古墓壁画前cosplay汉代农夫,这波文化嫁接我给满分。要我说啊,民勤这是把生态账算成了经济账,让每一粒沙子都变成了“流量密码"。
但最让我破防的,是那个八十岁的民勤老奶奶。她颤巍巍地给志愿者递自己纳的千层底布鞋,嘴里念叨:“穿上这个,沙地不打滑。"这群用一辈子和沙漠较劲的老人,如今看着全国各地涌来的生面孔,怕是既欣慰又心酸吧?欣慰的是终于不是孤军奋战,心酸的是自己的青春早已和这片沙地长在了一起。就像他们在活动手册里写的:“种下的不只是树,还有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情书。"
讨论话题:
当治沙成为网红运动,如何避免“打卡式环保"的浅层参与?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会不会弱化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民勤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生态脆弱地区?需要哪些本土化改造?
下次朋友约你去沙漠旅行,别光想着骑骆驼看日落——带把铁锹,找片沙地,种棵属于自己的梭梭树。等三十年后,说不定你能指着卫星地图跟孙子吹牛:“瞧见没?爷爷当年在这戳了个绿点!"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