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历史上,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一直以来就是一位心思比较深沉的皇帝。对于宋光义皇位的传说,从宋朝一直到现在一直是众说纷纭,各种原因猜测层出不穷,但是都在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这位宋朝历史上的神秘皇帝心思深沉,而且在晚年时期怀疑和妒忌心理相当之重,甚至于自己刚刚封为皇太子的儿子也颇为嫉妒。
也许正因为赵光义知道自己皇位来路不正,所以自己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是慎之又慎。和自己大哥不一样,宋太宗赵光义的子嗣比较多,他一共有九个儿子,所以对于他来说到底选哪个儿子来当皇帝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
既然自己拿不准主意,到底让这九个儿子中的哪一位来当继承人,那么就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吧。于是他找到了朝廷中的重臣寇准来到皇宫,他要听一听寇准的意见,自己到底该让哪个儿子成为皇太子。
寇准可是个聪明人人,他可知道这种事情哪是一个臣子所能够随便掺和的。古往进来参与到皇位继承中的大臣哪有个好下场的?且不说自己推荐的皇子不符合皇帝此时心中所想,就算自己猜中了皇帝心中已经青睐的皇子,万一在新皇帝登基之前中间发生了什么变故,那么自己就会面临着承受不住的清算。
于是在赵光义开始询问寇准自己的每个儿子的时候,寇准总是说这事臣不知道,我可不好说。直到问到第三个儿子的时候,寇准无奈地向赵光义说道:知子莫若父!于是这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语就此诞生。
说起来寇准也不容易,毕竟伴君如伴虎,而且帝王心事最为难猜。谁会真正明白皇帝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即使是寇准这样的能臣面对皇帝的这样问话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内心狂喊:皇帝亲爹,您可放过我吧!您自己的儿子您自己看着办吧!
话说回来自己儿子什么情况皇帝老子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想来想去一顿纠结,赵光义还是让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先是封了寿王,之后又让他成为了真正的皇太子。
皇帝有后普天同庆,民间百姓也是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一个政权有个相当正式的继承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国家稳定社会太平,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所以皇三子成为皇太子受到了民间的热烈欢迎,其热烈程度甚至引起了皇帝赵光义的嫉妒。
赵光义找来寇准抱怨道,如今虽然册封了皇太子,但是民间百姓只知有皇太子而不知道他这个皇帝。而寇准则是安慰皇帝,百姓拥戴皇太子这不正说明您选对人了吗,您不应该不烦恼应该高兴才是啊!
赵光义这么一听,想来也是这么一回事,反正皇太子已经确立,自己年事已高,未来都是他们的。
但是皇位之争哪有这么一帆风顺的,赵光义去世之后皇太子和皇长子的争夺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