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庙”是以前茅山地区的土话,也就是“赶庙会”。
不知是江南富庶,还是沾了好佛的皇帝梁武帝的光,以前,茅山地区的庙特别多。除了传统的土地庙、关帝庙外,这里还有许多供奉各路神灵的庙宇,如供善司菩萨的善司庙、供东岳大帝的东岳庙、供祠山大帝的祠山庙、供真武大帝的真武庙——且逢庙必有会,大多在三月里,而且,方圆二三十里的会期绝不会重。
以前,茅山西乡有个最大的庙:善司庙,于是,每年三月十三的善司庙会,对当地人来讲,那可是一年当中盛大的节日。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当地人就扳着指头数日子,巴望着“三月十三”了。等到会期临近,气氛就和平时不一样了,庙场附近的家家户户都准备着接亲戚来“上庙”。条件不好的人家,就是背债、砸锅卖铁也得硬撑着。首要的准备工作是上街打肉、买菜,拿出家中的一些咸货去河边清洗,于是,河埠头上杀鱼、洗菜的家庭主妇们就闹成一片了;天还没亮,一些小孩子们会被父母差使了去村里的公共磨房里去占磨,以便大人们能早点去磨米粉、蒸团子、打糕糕,“回送”给赶完庙会的亲戚们临走时带着——而上门来赶庙会的亲戚,多数是各家各户的长辈,他们这天往往穿戴一新,那是他们进了三月门就筹划好了的。
“上庙”最初始的活动就是去街上的庙里烧香。一大早,去进香的队伍就出发了,最前面的一个壮汉打着五爪金龙大旗,旗杆是碗口粗的毛竹做的,后面四个精壮汉子抬着一尊木雕神像,也不知道这位尊神是谁,人们都叫它“屑浪子菩萨”,这神像头上插着两根野鸡毛,一路上这野鸡毛不住地摇晃、翻动——后面是位年长的胸前抱着刻有二龙抢珠的“万岁牌”。再后就是十来个半大孩子手中晃着马叉,那叉杆上的响牌哗哗地响着,还有放铳的、打锣鼓的,一路蜂拥着朝庙上去,这叫“出社火”。快到庙门口的时候就要跑着、喊着,抬着“屑浪子菩萨”往庙门口冲,这叫“冲菩萨”,所以这菩萨只能是木雕的,不能是泥塑的。更有许多村民们跟在晃马叉的后面“哦呵哦呵”地呐喊助威,全都拿出一副威武的架势来。等烧完香,将大旗在庙中插好,人们都来到庙后的一排棚子里去吃饭。
亲戚们来此“上庙”,是因为庙会上会唱“大戏”,大多是京戏,还会出演些“七字段”、扬州“小开口”等小戏。用台板搭好的戏台上摆着四五个大衣箱子。台下等待看戏的人群黑压压的一片,许多人已等了两三个小时了,人群里很多女眷们涂脂抹粉、打扮一新。大概九、十点钟时大戏开锣,惯常先演些武戏,如《走麦城》,演关老爷的马童一出场连翻18个空心跟头,人皆叫好;下一出《盗仙草》也很叫响,演白娘子的从摞着的五张八仙桌子上一个鲤鱼打滚跃下来,很是叫采……
此时,一些不是戏迷的人,却有了更美妙的打算。等看完了戏台上翻跟头的,戴胡子的演员出来,坐着唱上后,他们翻翻身上沉甸甸的口袋,寻思着去庙场上去买点吃的、玩的。
转身,一条街边出现了一大片吃食摊子,有油炸干子、炸糍粑、茯苓糕、软香糕、冲冲糕、乌米饭,还有下馄饨、下面条的,更多的是炸麻团的,炸好的麻团二十个一串用细竹丝穿着,这是庙会上最传统、销售量最大的食品,从庙会回家的人往往手上都拿着一串。还有一排撑着白布棚的,那是四乡八邻的一些馆子们来赶庙会的,卖的是些油鸡、炒菜什么的。
最好玩的是庙门口,此时,老远就传来玩西洋景的人侉腔侉调的吆喝声:“喂,过来看了,里面瞧了!”接着是“当、当”两声锣声。他面前是一个长方形的柜,正面柜板上有几个“观察孔”,花三分钱,就可以对着“观察孔”看一整套画片,其实那孔里是一面放大镜,柜里有几个小电灯泡,把画片映得很亮,看起来很大。
庙的前殿里、南墙下,各有“押鱼押虾”“黄雀啄牌”等带些赌博性质的摊子,人声嘈杂,许多人都想试试手气,结果却在此花光了口袋里本就为数不多的钢镚儿。
北街墙根下也围了很多人,许多顽童在玩气枪打靶;旁边的一处摊子上,孩子们正忙着套圈,一块钱买一把圈,如果套准了最中心那个,就是一套茶壶、茶杯,还带茶盘的。紧挨着的是卖“耍货”的,涂着五颜六色的泥娃娃、泥小狗、泥公鸡,一吹就响。最多的是“茅山喇叭”,就是一个竹子做的哨子,安在一个木头车的长圆形喇叭筒上,筒上涂着红黄各种图案,一吹声音很粗很响。人们上庙回来除了买一串麻团以外,大多会买几个“茅山喇叭”给孩子玩。那边,还有个卖抖嗡(空竹)的,摊主是个汉子,戴着用旧礼帽剪成的鸭舌帽,他把一只双响抖嗡抖得呼呼作响,上前一问,五元一只,很多人摸了下口袋,悻然而去。
西街上挂着一张布旗,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牙帮骨,这就是包金牙的。布旗下,一个留着西装头又搽了油的男人,踩着吱吱转着的机器,正在一些爱漂亮的姑娘、小伙子们张开的嘴里锉弄着,一些围观的人站在一旁嘁嘁喳喳、指指戳戳的。
街后的一片空场上,大有可玩。附近的农民们来赶庙会,除了看戏外,还有一桩正经事,就是要在庙会上买回些要用的农具家伙。三月十三的茅山大庙会上,从四处赶来卖“山货”和铁器家伙的很多,扫帚、叉把、锄把、锹柄、扁担、筛子、窝折、蓑衣、斗篷、草帽等等,都是山里人弄来卖的,所以叫“山货”。钉耙、锄头、铁锹、犁头、犁耳等铁器家具,很多是安徽北旺来的,钢口好,农民们都喜欢。
照例,空场上,黄闪闪的“山货”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样;铁器家伙也一件件地摞得老高。顾客们就在这些摊子间挤来挤去,摸摸这,试试那,讨价还价之声响成一片;铁匠们把铁器敲得当当作响,清脆的响声不绝于耳。此时正是上人的时候,人流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要想从这儿穿过去真不容易。
转来转去间,时光渐晚,一些带着孩子的人,就准备回家了。先给孩子买好了茅山喇叭,然后给孩子买了杯“荷兰水”尝鲜——“荷兰水”就是用色素、糖精和了冷开水,装在玻璃杯里,上面再盖上一块方块玻璃,红红绿绿的很是引人;然后,大人孩子一起,坐在吃食摊上吃了些油炸干子、糍粑,又在馄饨担子上吃了碗透鲜透鲜的、汤里放了很多味精的鲜肉馄饨。尔后,手上拎了一串麻团,领着嘴里吹着茅山喇叭蹦蹦跳跳的孩子回家了。
曾经的茅山庙会已然远去,但那赶庙会时的诱惑,仍然还在当地人们的脑海里深深记忆。
来源:镇江日报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