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陕西网友郝予安对极目新闻记者称,其“被开通”养老金账户一事有了最新进展。近日,该案二审开庭审理,由于双方在基本事实、银行是否应登报道歉等方面存在争议,案件未当庭宣判。另外,他又将涉事的柏梁社区起诉,追加经办人李某为被告,该案因其增加诉讼请求,一审延期审理。目前,西咸新区警方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为由,已对此事立案调查。

(3月30日《极目新闻》)

2022年10月,郝予安曾在某银行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并留存个人信息。2024年5月,他意外发现自己名下突然又多了一个该银行的账户。这个多余的账户是涉事银行在郝予安不知情、未授权情况下,批量开通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之一。

客户毫不知情,银行偷偷开通。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作为银行哪来的胆子?随着事情的水落石出,终于找到了原因。银行似乎也理由满满:银行客服人员告诉郝予安,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信息,是由西安柏梁社区居委会提供的,社区与该银行网点签有《批量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协议书》。

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不是开通,只有一个人能够作出决定,那就是市民本人。而奇葩的是,银行竟然还与社区签订了所谓的《批量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协议书》。说是知法犯法都有点小了,这是不折不扣的将法律踩在脚底下摩擦。社区有什么权力“准许给市民开通账户”?银行又有什么权力接“接受社区的授权”?一个本来就“无权可授”,一个本来就是“违规操作”,两者何以能“一拍即合”?

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最终何以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经?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被开通”并非个例,以涉事的银行网点来说,都是“批量开通的”。在金融服务的领域中,银行本应是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维护客户权益的专业机构。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在得到客户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为其办理相关业务。而此次事件中,银行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其行为的鲁莽与不负责任可见一斑。

而更“无理狡辩”的是,银行答辩表示:已将案涉养老金账户销户,设立养老金账户的行为并未对原告的个人信用、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上诉人要求答辩人登报检讨并道歉的诉讼请求无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不应得到支持。感情自己犯了错误还知悔改?

实际上,这起“被开户”的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十分严重:如果账户都可以被开通的话?那可不仅仅是诚信的问题了,擅自给居民开通养老金账户,不能止于“市民告状”,监管部门是不是也该好好让此类银行长长记性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