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济南藉书园书店内诗意流淌。84岁的著名诗人桑恒昌以“解码诗性基因,从灵感到笔尖的创作指南,唤醒沉睡月光的鉴赏密码”为主题展开深度讲解,在场观众从高中生、大学生到小夫妻、退休干部,都抱着一颗热爱诗歌的赤诚之心前来,在这场持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感受诗歌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共振。


诗歌与命运的共生

“诗歌的灵魂,能让一切焕发生机;若失去了这份灵魂,创作便会枯竭。”桑恒昌以诗人鲁黎的诗句“不要总想着作珍珠,作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还是去作泥土,让人踩成脚下的路”开篇,讲述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鲁黎曾到山东来访问,桑恒昌陪同观察这位老人如何成就诗歌、如何对待生活。鲁黎穿着粗布衣裳从胶东行至泰安,在南天门写下“南天门这条路啊,就是我跌落的一根白发。”在苦难中熬炼出的诗句,让在场听众感受到诗歌与命运的共生。

谈诗人王希坚时,桑恒昌说,这位被称作“民谣老头”的诗人,曾写道“书法本非所好,未经名人指教,牛棚十年,曾代人写大字报,可笑可笑,笑死欧柳颜赵”。桑恒昌现场吟诵王老的诗句“穷人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钱高。穷人面前路三条,逃荒要饭坐监牢”。沧桑声线中仿佛浮现出那个在困顿中坚守诗意的身影。

诗是从心里疼出来,在心上生长的文字

“诗就是情感,没有情感的冲击,诗就立不起来。”68岁“成为孤儿”的桑恒昌写道:哭母亲的泪还没干/又用来哭父亲/哭父亲的泪还热着/又用来哭继母/里面睡着/三位亲人/外面跪着一个/六十八岁的孤儿。以切肤之痛诠释创作真谛。他吟诵诗歌《生日》:“亲人围着餐桌/餐桌围着蛋糕/蛋糕数着蜡烛/蜡烛数着岁月。”“在祝福的歌声中,一下一下地切割着自己。”“分不清哪块是童年,哪块是中年,也分不清哪块是昨天,那块是今天。”将生命之烛熄灭的瞬间,道出了“真的好怕,怕给后人留下一堆,时间的骨灰”的终极叩问。

当提及余光中《乡愁》时,桑恒昌拆解了“邮票”意象的悖论:“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与其他描写相比,这种乡愁显得格外淡雅。有船票可以常来常去,有何乡愁?但巧妙的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即使一天跑三遍,依然想念,那就是更愁的乡愁了。他特别推崇余光中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认为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山河的胸怀,正是诗性基因的最好表达。

触动灵魂的力量是成为诗人的关键

“大夫,是一盏灯啊,是一盏用生命照亮生命的灯。”桑恒昌分享为医疗界创作的诗作时,赞美医生:“来到人世间,见到的第一个面孔是大夫,告别人世时,看到的最后一个面孔,大凡还是大夫”“白衣天使,是一群离上帝最近的人”。他讲述猎手跪拜藏羚羊的故事,桑恒昌说,“你知道这么多故事,稍微艺术化一下就是好作品。就怕我们两手空空,两眼空空,心里也空空,再去编造一些东西,那就实在是不堪设想”。

桑恒昌深情吟诵母校70周年校庆中诗意的致辞,回忆母校老师们的深情。期待百年校庆时“即使那一天我不能来,我的心会哭着、喊着、跪着、爬着回来”。桑恒昌说,谁没有经历过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和大学时光呢?可是,创作完成之后,能否提炼出一些真正触动灵魂的东西呢?这种力量就是成为诗人的关键。没有这种力量,写再多也无法成就真正的诗歌。

现场一位来自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同学请教严肃文学进取的路径,桑恒昌多次提到积累:“成长这件事,真的没什么捷径可走。每次去开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会议,我都会认真做笔记,哪怕只记下几句话,也总比空手而归强。我手头有150个笔记本,每一页都记录着鲜活的语言。”

84岁的桑恒昌记忆力惊人,写过的诗信手拈来,长篇吟诵,深深打动了观众。讲座尾声,桑恒昌提到,“我想为诗性的力量添一把火,让听众感受到内心的澎湃,有诗意的律动在血液中流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曹竹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