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我不在乎涨价。”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29日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直言不讳说出的一句话。背景是,他刚刚于本周签署文件,将自4月2日起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面对汽车行业可能因此引发的涨价潮,特朗普不仅毫不回避,反而鼓吹这是“让美国制造复兴”的捷径,甚至称自己“希望汽车制造商涨价”,因为“那样美国人就会买国产车了”。
这是一个国家元首该有的言论吗?在当下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供应链脆弱性暴露的关键时刻,这种脱离现实、建立在民粹幻觉上的“产业政策”,无异于在本就紧绷的国际贸易体系上,再次引爆一颗新的炸弹。
必须指出,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将关税当成万能武器。过去几年,他对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贸易伙伴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加征关税的浪潮,从钢铝产品到高科技设备,从玩具到食品,再到如今的汽车。这种“关税优先论”背后,是彻底反全球化、反市场逻辑的本质立场。而现在,他将目标对准全球汽车产业——一个牵动数千万就业、横跨多国协作的巨大产业链,轻飘飘一句“涨价我不在乎”,背后是整个世界为美国政客短视逻辑买单的深刻危机。
特朗普所谓“保护美国制造”的论调看似爱国,实则极其危险。他坚信高关税能逼迫跨国车企回流美国、拉动本土就业,但现实是,全球汽车制造早已不可能回到20世纪的“福特时代”。现代汽车是全球协作的产物,一个零部件往往跨越五国,一个工厂背后是几十家外包商,随意加征关税,只会扰乱供应链、拉高制造成本,最终推高消费者价格。
而当他鼓动车企“大胆涨价”,更是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成本赤裸裸的漠视。根据现有市场评估,25%的进口车关税将使中低端外国品牌车辆平均价格上涨4000美元以上,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不是小数目。而且,这种“人为制造购买障碍”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国产车消费力”。美国制造的汽车并不意味着性价比更高。真正的问题是品质与结构,不是国籍标签。
特朗普口中所谓“人们就会买美国制造的汽车”,看似简单粗暴,却忽视了消费选择的多样性与个性化。不是所有美国人都愿意接受质量一般、性价比低但挂着“国货标签”的产品。更重要的是,美国本土的车企早已全球化,它们的零部件与组装线遍布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强行“国产化”只会增加自身企业的运营压力,把整个产业拖向效率低谷。
特朗普此举不仅是对经济理性的蔑视,更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又一次践踏。他以保护主义为武器,却要求他国继续对美国开放市场;他用关税惩罚盟友,却要求他国继续购买美制武器和农产品。这种“你必须自由,我可以霸权”的双标逻辑,不仅已经激怒了欧洲与亚洲主要汽车出口国,也加剧了全球对美不可靠政策的担忧。
或许,特朗普并不在乎规则,只在乎选票。他的关税言论,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选举年提前铺路。对中西部选民,他必须营造“工业回归”的幻象;对制造业工人,他必须营造“国家保护”的姿态;对华尔街资本,他则以高墙式的“贸易围城”提供投机空间。在这样的政治算计下,汽车只是他手里的棋子,消费者和车企则沦为牺牲品。
至于他提到的“特斯拉CEO马斯克未提出任何要求”,更像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政治姿态。马斯克当然不需要在镜头前抗议,因为特斯拉已深度嵌入美国工业布局,并享受着政府在能源政策、减税政策上的多重支持。但这并不能说明整个汽车行业都愿意接受这套“绑架市场”的关税计划。宝马、丰田、本田、现代、日产、大众——所有在美投资建厂的国际车企,都在被迫为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埋单。
现实已经一再证明,关税不是万灵药。它可以短期拉动税收,却会长期伤害消费;可以临时刺激回流,却注定失去效率;可以满足民粹幻想,却破坏制度信任。而特朗普“希望车企涨价”的荒谬逻辑,不仅撕开了保护主义的虚伪面纱,也暴露出其对经济规律的轻视与政治投机的本性。美国不是靠涨价实现伟大,更不会靠“围墙”制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