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谚语:“客人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对待客人,要好酒好菜,还保持热情。传统的思维,就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呢?多少人,听说家里来客了,如临大敌,心情马上阴暗下来,甚至委婉地拒绝。

除了兄弟姐妹、父母之外,其他的亲戚朋友,都在心眼里,视为“豺狼”,只是碍于面子,不会拿出猎枪。

作为70后的一批人,走过了半生,见证了“家不待客”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0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家待客是常事。

我出生在湘南的一个山沟沟里,家在半山腰。

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车,靠走着去。

每到过年过节,父亲会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去隔壁乡拜访爷爷奶奶。

说是隔壁村,其实有三十多里路,要翻过两座大山。

一路走走停停,耗费三个多小时。

到爷爷奶奶家,是一定要住一晚的。毕竟山高路远,大家也走累了,要马上折回,不容易。

爷爷奶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还准备了床铺。

有时候客人多了,大家就“打地铺”——用干净的稻草,铺在地板上,上面放席子被子。

打个地铺,一间小小的土砖屋里,可以睡下五六个人。

当然,我家也会待客。尤其是过年,来了亲戚,父母很开心,孩子们更加开心。年幼的老表们,到田埂上嬉闹,在门口放鞭炮。

夜里,孩子们睡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话,没完没了。

平时,在尝新米、做糍粑、做豆腐、酿酒的过程中,也会请周围要好的村民一起吃饭。客人多了,就意味着家庭兴旺。

最常见的,就是吃饭时间,有人端起碗,到村里走一圈,谁家都可以添菜。这客人,是毫不客气。

那时候,城里人也常常待客,主要是一些乡下来的亲戚朋友。

我的一个表姑,在教育部门上班。

她家的房子,也就八十平米左右。

农村的亲戚来了,就挤在一起。表姑也请大家在家吃饭。

虽然街上有旅馆,但是谁也舍不得去住。一个晚上,就要六七块钱。在当年,是可以买两只鸡的。

本着节约、热情、淳朴、分享喜悦等需求,在家待客,就是很常见了。

为了待客,很多家庭,也是“早有准备”的,给足客人面子。

比方说,腊肉腊鱼、鸡蛋等好吃的菜,留起来,客人来就一起吃。晒一晒不常用的被褥,然后用薄膜包起来。客人睡这样的被褥,是和阳光在一起的滋味。

还比方说,家里特意准备多一些碗筷。过年过节之前,对家用碗筷进行清洗。

大家还相信,在家不待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02

到了这几年,大家默契地认同了“家不待客”。

从大环境来说,70后是见证了农村人大量进城,外出打工的过程。

也看到了一大批农村人,到城里买房定居。

并且我们的子孙,大部分出生在城里。

我们住的地方,不是村里,而是小区。房子不是单独的一栋,是一套一套。

车子也买起来了,路也好走了,去任何地方,一脚油门的事情。

环境变了,人也变了,人情味也变了。

待客的方式,正在悄悄改变。

客人多几个,城里的房子里,就住不下。大家也很识趣,吃完饭就回各自的家。

反正都在城里,几分钟就各自散去,各回各家。

如果是条件好一点的人,会请大家去餐厅吃饭。家里做饭,也确实是太麻烦了。一个小灶台,不够用。

对于那些关系不很好的客人,直接拒绝进门,还是在外头吃一顿,有话直说。

待客的心情,正在慢慢平淡。

“你不麻烦我,我不麻烦你”,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谁的工作都忙,谁都想在家清静。

对于那些上夜班的人来说,在家待客,真的很困难。被打扰,都会影响自己赚钱,休息。

客人多了,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看着都难受。

家,从农村的院落,变成了套间,也变成了一个很小是私人空间。

待客的目标,正在逐步清晰。

哪有什么朋友?不过是利益之交。

哪有什么好亲戚?不过是趋炎附势。

一部分客人,不是爱你,才来看你,而是要找你办事。他们利用“登门槛效应”,让你做点什么,给他带来利益。

你是通透的,一旦有了利益交换,这就要是均衡一下,自己赚到了吗?还是对方给了一个圈套。

精致的利益之下,人与人的感情是很淡泊的。

甚至我们会问:“客人,你为什么要来?”提问可以很委婉,但是懂的人都懂。

还有一种担忧:不速之客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找到你的家,知道你回家的路,半路就害你。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人与人都互相防备,又不想被打扰,那么家里待客,就不必要了。能够在饭店小聚,都已经很热情了。



03

《思考与回忆》中,有一个小故事。

把一百只黑蚂蚁、一百只红蚂蚁,放到一个罐子里。

一开始,相安无事。

有人用力摇动罐子,两种蚂蚁就互相碰撞到了。

黑蚂蚁把红蚂蚁当成敌人,红蚂蚁马上反驳。两方就厮打起来。

人也是一样,不是一家人,就别进一家门;非要进一家门,谁都不好过。

关起门来过日子,自家好不好,都不要外人知道。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