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加沙这片已被炮火撕裂数月的土地上,最不该成为袭击目标的,是那一辆辆高举红十字或新月标志的人道救护车。然而在3月29日,以色列国防军公开承认:他们在6天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误向救护车和消防车开火。
承认来得迟缓,态度却冷漠。以军称,他们在拉法地区对“疑似哈马斯目标”进行打击,初步判断那些驶向军队的车辆属于武装组织。然而事实是,至少4辆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的救护车、10名人道救援人员被直接卷入这场“误击”。多名救护人员至今下落不明,而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又一次暴露了以色列在加沙战争中对人道主义底线的粗暴践踏。
坦率讲,谁都明白战争有雾。但当一方在密集人口区持续进行“灭绝式”轰炸,且不断攻击医院、学校、难民营、甚至救护车辆时,这就不再是战争的雾霾,而是清晰可见的冷酷现实。以色列对外宣称“精准打击”,对内却不断刷新对“误炸”一词的容忍度。从医院走廊到联合国学校,从婴儿保育箱到食品救援车,如今连带着救援生命的救护车,也难逃炮火洗礼。
而且,这样的袭击已经不是第一次。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与国际红十字会已多次谴责以色列军方阻碍甚至攻击人道救援。而每一次的回应都是“正在调查”“无意误伤”“战场复杂”,官样文章写得很漂亮,鲜血却洒在地上洗不掉。
在以色列构建的叙事中,加沙的任何移动目标似乎都可以“怀疑为武装分子”。如果一辆救护车被怀疑运送战士,就可以被打;如果一所学校疑似藏有火箭,就可以炸;如果一名记者拍下以军行动,他的按键就等于“恐怖主义支持者”。在这种逻辑之下,“战争法”“人道线”“红十字保护”不过是纸上幻影。
在此次事件中,以军没有否认攻击,只是换了个说法:那是“误击”,目标“可疑”。但请问:从空中遥控武器系统看到的是车身涂装还是车内身份?是伤员和医疗箱,还是枪支和弹药?在一个封锁数月、医疗物资极度短缺的地狱之地,敢于驾驶救护车进入前线的,是恐怖分子,还是英雄?
这不是军事问题,而是道义问题,是人性与战争之间最后一道堤坝的崩塌。
更何况,这场袭击发生在联合国、红十字会、国际社会反复警告以色列“不得阻碍人道救援”的背景下。就在三天前,联合国安理会才通过了要求“立即停火”的决议。而以军的回应,不是暂停攻击,不是开放人道通道,而是再一次用火力炸开通往伤员生命的通道。试问,面对这样的行为,所谓“自卫权”还能撑起多少合法性?又有谁还会相信,以色列仍在按国际法行动?
国际社会对此是否会有实质回应?恐怕依旧乏善可陈。美国政府或许会象征性表达“遗憾”,欧洲国家也许会继续呼吁“克制”,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以色列的高级将领因误炸人道车队而被追责,没有任何实质的制裁落地。反倒是呼吁制止侵略的国家与组织,被扣上“反犹”标签,被舆论围剿。
加沙已不再仅仅是战场,更是人道主义灾难现场。而今天,连救护车都不再安全,这场战争的底线,已经彻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