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据以色列媒体披露,乔纳森在去年11月的一轮巴以冲突中被火箭弹炸断左腿,后在美国犹太人组织帮助下赴美安装假肢。他的康复照片曾在社交平台疯传,成为以军“正能量宣传”的典范。他的出镜不是偶然,而是精心挑选的工具,是内塔尼亚胡精心打造的“民族英雄”。可当镁光灯熄灭,当宣传价值被榨干,等待他的不是补偿、不是感激,而是一纸旷工罚单。



以军的逻辑荒谬到令人愤怒。他们认定乔纳森赴美安装假肢是“个人行为”,未履行请假手续,构成“旷工”。他们不仅未按承诺及时发放医疗补助,还以此为由向其追讨两个月工资的罚款。一名为国流血牺牲的士兵,仅仅因治疗伤残,就被军事体制倒打一耙,污名化为“违规士兵”。如果这就是以色列军方对“英雄”的定义,那这个国家真正需要审视的,不是乔纳森的行为,而是自己的灵魂。

当乔纳森向媒体公开此事之后,以军不仅没有反思制度冷血,反而对其“曝光”表达愤怒,称此举“损害了以军形象”。这番话赤裸裸地表明:他们在乎的不是士兵的苦难,而是公众认知中的“美好形象”;不是实际补偿到位,而是是否还能继续用“乔纳森”这样的士兵讲好“铁血故事”。当真相影响叙事时,他们不是改正,而是掩盖。

这起事件暴露出以色列军队内部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与人道冷漠。一旦士兵不再具备战斗力或宣传价值,他们便沦为“负资产”。这样的体制,不是在维护士兵,而是在利用士兵。乔纳森被树立为“榜样”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被赋予工具属性。而当他伤残、需要国家反哺时,他又被当作“负担”处理。这就是最真实的军人处境:在前线是英雄,在后方是包袱。



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以色列当前的深层焦虑。在持续半年的加沙战争中,伤亡数字不断上升,国内抗议潮涌,国际舆论日益不利,政府对军人的依赖也逐渐变成对军人牺牲的滥用。越是战局泥潭,越是需要英雄叙事维系社会动员;但当这些“英雄”回归现实,面对的是日益空洞的制度关怀与财政算计。

而乔纳森的遭遇,也并非孤例。近年来,不少以军退役或伤残士兵公开表示,自己退伍后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与心理支持,甚至被长期拖欠伤残补贴。这说明,问题根源并非个案,而是体系性失衡——在以色列军政结构中,士兵的“功能性价值”远高于其“人本价值”。

然而,更讽刺的是,内塔尼亚胡本人去年访美时,在国会演讲中将乔纳森推向台前,标榜为“以色列精神的缩影”。但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却在乔纳森归国后默许军方的压迫式追责。这种戏剧性落差本身,就是当下以色列政军关系与社会结构扭曲的真实写照。他们需要英雄,但他们从不善待英雄。



在国际舞台上,高举“自卫权”旗帜的以色列,一再强调军人牺牲的“正当性”;可回到本土,对这些牺牲却鲜有兑现承诺。当“战斗英雄”变成“罚款对象”,当“国会致敬”变成“制度羞辱”,所谓的国家荣光,也就显得格外苍白。

乔纳森·本哈莫的愤怒,是一个士兵的抗议,也是对整个以色列军事政治机器的控诉。他不是破坏军队形象的人,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在战后背弃伤者、羞辱牺牲的高层官僚与冷漠军方。如果这个国家无法善待为它浴血的人,它最终将失去更多愿意为它流血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