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李冰导洛故地
钟斯云 曾兮
车离都市的喧嚣,野马般驶在蜀西盆地的边缘——什邡。突然万仞群峰迎面而来,洛水从狭窄的山口奔涌而出,那左边高岸、右边深谷的地方,古时候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这重岩叠嶂间的垭口,唤作高景关,下边波涛汹涌的江口,即古瀑口。当年古瀑口的地势是关山险峻,怪石垒垒,什邡这边为高景关,对岸是绵竹的云盖山,两座山峰对峙门户,山内流出的江水,弯曲左流的叫洛水,绕山会合二水入通溪河的叫章水,都下注于瀑口。
瀑口未开凿前,江水受阻,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谷口瀑水奔腾,吼声震耳,水患连绵。当年,李冰在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不断接到来自什邡的灾情报告,于是带人循巡水道,由广汉溯江而上(他所走的这条河流又被称作马沿河),实地勘察瀑口后,制定出一套科学翔实的开山导洛治水方案。有关李冰导洛的最早记载,恐怕要数东晋常璩著《华阳国志·蜀志》称:“冰又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经什邡(与)郫,别江会新都大渡(今金堂)……”在总结这一水利工程的作用时,该志又称:“又有绵水出紫岩山,经绵竹入洛,东流过资中,会江阳(泸州),皆灌溉稻田,膏润稼穑,是以蜀人称郫繁膏腴,绵洛为浸润也。”在当年的古瀑口,李冰带领千千万万什邡、绵竹、广汉等地的民工,顶风雨冒烈日烧岩劈石开山,在极其原始简陋的施工条件下,经过几个寒暑的奋战,终于导洛成功,完成了他晚年的夕阳工程,在他治水造福于人类的功劳簿上,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凿石疏通瀑口后,李冰又在瀑水下处开挖白鹤潭,然后审势设平梁,建立洛口堰。千年以来,后人又在此基础上建成上堰为朱堰,中分堰口为李堰,左分堰口为火烧堰,入绵竹地界。水流量什邡分七,绵竹分三,这科学的治理,化瀑水为生命水、幸福水,一直润泽着“南亩千渠”,使什邡、绵竹等地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站在高景关下,再看今日之古瀑口,早已是险关让路,江水汩汩流淌,灌溉着一马平川的蜀西平原。登上当年李冰治水的古战场高景关,关隘已不复存在,只在关前的石壁上,发现一副对联:“雄峙高景关,保障西偏半壁;分流古雒水,润露南亩千渠。”下得山来,瀑口之左有大王庙(金相寺),是唐朝时为祭祀李冰而建的祠庙。在当时,由门额“大王庙”阳登山至后城山古寺,沿途均有寺庙,但都不及此庙朝拜者络绎于途。至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蓥华山佛教昌盛之时,这里的香火才逐渐衰微下来。而在这个山头,道教也发展起来,《道教辑要》记:“第三,后城山治,在汉州什邡县,昔爰子然于此山上学仙得道”,道教祖师把这里划成他的“二十八治(教区)”之一的名山胜景,也是有渊源的。1975年,在后城治古庙前还发现古墓一座,疑为李冰葬所,墓道用四方形和六方形石板砌成,挖开第一进坑,有陶碗、杯、灯台等物。第二进为石门,绕以铁链,上挂一把牛尾锁,发现者就此为止没有再进行发掘。
在大坪以东的层峦上,过去曾有碑亭一座,内列大小石碑二十多方,碑高七、八尺不等。清光绪十七年(1891),什邡县和绵竹县富绅段之富和黎正斗等人,曾向菩萨发愿要把沿途寺庙神像和石碑都汇集在后城治古庙,计划此庙除祭祀川主李冰外,还要集道教佛教神像于一堂。又谁知在1910年间,毗邻街子场的天主教徒郑鼎山等人,带来西方传教士,于五升银(大坪)一带毁坏碑亭,运走石碑,遭此浩劫后,使可以考证李冰升仙台的文物所存无几。至今大坪上尚留有郑氏坟茔,墓碑上还刻有“保罗”“玛丽”等文字,可见民国之初,虽穷乡僻壤,外来宗教却早已渗入。
经过两千多年岁月风雨洗刷及人为破坏,至今升仙台遗址文物虽已荡然无存,但有史书为证。《新唐书》记:“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明万历年间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载:“什邡公慕化(治),上有升仙台,为李冰飞升之所。”《古蜀记》也说:“李冰功配夏后(夏禹王),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章山后岩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为人们拨开层层迷雾,洗去满头雾水。根据众多著名学者王家佑、李仲屿、冯广宏、罗开玉、徐式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史籍特别是《重修金相寺碑记》里的记载,以及国内外著名文史水利学家的有关著述论证和考察,后城山升仙台被确认为李冰卒逝之地,而章山后岩有大冢的公慕治,则是李冰的真正葬所——
1991年,什邡市人民政府为弘扬李冰导洛治水、造福后代的不朽精神,使治水巨人魂灵有个永远安息的地方供后人凭吊,也作为什邡的一大旅游景点,投入巨资,重建李冰陵园。历时3年,陵园终于落成,开陵那天,时值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陵区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海如潮,与会的水利部部长和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内外水利专家专程来贺。陵园占地360亩,位于章山原公慕治山间,北靠后城山,东接峰顶山,西连佛爷坪,南为神牛岭,纵横十多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4.9度,降雨量1160毫米,无霜期280天,终年气候宜人,苍松翠柏,花木掩映,林海生风成旅游胜地。这里通过公路、铁路连通国内外,与川西北景区连成一气。
拜谒李冰陵,来到山下沿中轴线仰望,山坡上如一条白龙从天而降的陵园通道,其吞云吐雾的气势和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不已!跨过佛爷溪和黑龙溪双溪汇流之上三桥并列的大安桥,陵门前耸立着李冰高八米的巨型雕像,石像雄伟凛然,昂首佩剑,笑望远方,与都江堰的造像气质有相近之处,而手法又不尽相同。石像后巍峨的陵门建筑为秦汉风格,由张爱萍手书的“秦李冰葬所”作额,进门便是一千一百一十级神道石阶,石阶起始当中为盘龙巨陛,张牙舞爪的龙陛上建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面大冢岩壁上刻有“秦李冰葬所”“章山”等大字,绕东西石阶而上,正面立有一块“记功碑”,上面记有李冰陵重建始末。
站在祭坛前,回首向陵外的山口望去,只见连绵群峰如猛虎下山直奔李公湖。李公湖坝高40米,水面约五十亩,堤坝之中心建有一小亭,人可以沿湖边而过,湖含“盛德在水”与“明镜天地”之意境,山风乍起,波光粼粼,气象万千宛如龙潭仙景。登完一千一百级石阶,便见陵墓,墓为圆形,直径十米,高大青石墓碑上刻有“秦蜀郡守李冰之墓”,环墓序功墙为仿梁武祠浮雕,上面刻有“通济二江”“勇斗江神”“马沿西行”“开凿盐井”“导洛通山”“礼斗后城”“羽化飞升”“民仰忠魂”等十六幅李冰事迹图,墓两旁排立石兽,墓后立有“治水十四字诀碑”文:“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墓西侧为星象台,墓东为造型精美古朴的享殿和展物甚多的李冰功绩陈列室。
山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李冰的精神,如同这湖水一般,清澈明净,映照着天地,也映照着后世人的心。他的功绩不仅铭刻在石碑上,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站在这里,不仅是在缅怀一位伟大的先贤,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为民谋福、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如这青山绿水一般,永远流传,生生不息。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钟斯云 曾 兮
供稿:什邡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