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在本届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将在会上发布,展示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3月29日,李思彤医生于芝加哥会议现场报告了一项基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hina-AF)的成果,揭示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复发模式与不良心血管结局的关系。
李思彤医生在ACC会议现场
研究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通常作为二分类终点进行评估,即是否复发。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房颤并非单纯的二分类疾病,较高的房颤负荷与死亡、卒中及心血管住院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目前,关于房颤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
研究设计
本研究纳入2011-2022年入选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hina-AF Registry)的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术后1年内的房颤复发模式分为无复发、阵发性房颤(PAF)复发和持续性房颤(PersAF)复发。心血管结局包括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Cox比例风险模型结合Landmark分析用于评估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考虑到死亡作为竞争风险,采用Fine-Gray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
研究结果
共在13,8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0.5 ± 10.8岁,男性占66.1%)。术前PersAF、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统性栓塞及左房扩大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PersAF复发。与无复发相比,PersAF复发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 [HR] 2.03,95% 置信区间 [CI] 1.20-3.43,P =0.009),血栓栓塞风险升高(HR 1.50,95% CI 1.09-2.06,P =0.012),心血管住院风险亦明显增加(HR 1.74,95% CI 1.56-1.94,P <0.001);而PAF复发仅与心血管住院风险增加相关(HR 1.98,95% CI 1.83-2.14,P <0.001)(图)。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
图. 房颤复发模式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
研究结论
术后PersAF复发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的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复发患者,而术后PAF复发仅与心血管住院的风险增加有关,提示房颤术后复发模式在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简介
马长生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PACE》 主编,《Circulation》、《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Cardiology Discovery》等杂志副主编
研究者简介
李思彤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医师,博士
•发表SCI论文6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