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隗艳
审核:吴晓瑞
“家”是肿瘤患者最温暖的避风港,但居家护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3月25日,在“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的第二场活动中,航天中心医院吴晓瑞教授介绍,为了让专业医院的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医护团队合作,架起了这座医患沟通的桥梁,用最通俗的语言、最实用的技巧来解答患者最迫切的疑问。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在利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对抗肿瘤的同时,也会对肺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但通过科学系统的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部通气量,既能缓解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还能降低肺部感染风险,对肺癌治疗后的康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许多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指导,甚至存在一些误区。
在第二场直播——肺癌患者的呼吸功能锻炼中,航天中心医院隗艳护士长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呼吸功能锻炼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帮助患者在家也能实现科学锻炼。
科普讲解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泡、肺间质等)构成。人体依靠它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实现气体交换。同时,呼吸道黏膜、纤毛、咳嗽反射等机制能清除异物和病原体,保护肺部免受感染。
肺癌会严重影响呼吸系统。它可能阻塞呼吸道,引发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癌细胞侵蚀肺组织,导致肺功能受损,患者出现气短、乏力;到了晚期,还可能出现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正因如此,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患者十分关键,它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通气量、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肺循环并增强身体耐力。
呼吸功能评估方法
评估肺癌患者的呼吸功能,可从临床表现观察入手。留意患者是否存在气短、呼吸急促、喘息等呼吸困难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在活动和休息时的变化;记录咳嗽的频率、强度,还有痰液的颜色、量和黏稠度;评估患者日常活动时是否容易感到疲劳或呼吸困难。
肺功能检查指标也很重要。肺活量能反映肺部通气功能;肺通气量体现肺组织的通气效率;气道阻力可评估呼吸道通畅程度。不同人群的肺活量正常值如下图。
不同人群的肺活量正常值
呼吸困难程度也有分级标准,轻度呼吸困难的患者在日常活动时感到气短,但休息时可缓解;中度患者进行轻微活动就会气短,需要停下来休息;重度患者休息时也会气短,无法平躺,需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呼吸。
综合临床表现观察、肺功能检查指标和呼吸困难程度分级标准,医生能分析患者的呼吸功能状况,进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呼吸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方式、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给出药物治疗、氧疗等相应的治疗建议。
常规呼吸训练技巧
掌握了评估结果后,让我们深入了解几种行之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
深呼吸练习是缓慢而深地吸气,使肺部充满空气,然后缓慢呼出,重复数次;慢呼吸练习则是通过减缓呼吸频率,延长呼气时间,来减轻呼吸短促的症状。
腹式呼吸时,吸气腹部向外突出,呼气腹部向内收缩,这样能增加胸腔容积,提高肺通气量;缩唇呼吸是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道变窄,增加气道阻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还能降低呼吸速率,增加潮气量及增强运动耐力。腹式呼吸简单易学,站、立、坐、卧都能练习,要注意思想集中、全身放松,先呼后吸、吸鼓呼瘪,呼时经嘴、吸时经鼻,细呼深吸、不可用力,每分钟7-8次,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反复训练。
缩唇呼吸时,呼出气流能使距口唇15-20cm处的蜡烛火焰倾斜而不熄灭为宜。
吹气球练习可通过吹大气球来锻炼肺功能,增强肺活量,促进肺部扩张;吹瓶练习利用特制的瓶子,吹气使瓶内气压升高,增加肺通气量,锻炼呼吸肌。比如在瓶底开3个直径1.5-2毫米且相互分开的小孔,吹法是先用鼻子吸一口气,再含住瓶子,并吹气一次持续 10秒,刚开始每天循环10次,之后慢慢递增,一天标准是50次。
还有专门的呼吸功能锻炼操,如抬天望地、侧头两转、顶天立地、趾点迷津、双冀齐展等动作,对提升呼吸功能也有帮助(如下图)。
呼吸功能锻炼操示例图
针对性呼吸功能恢复方案
教会患者正确的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技巧,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利用重力作用,通过调整患者体位,能使痰液等分泌物更易于排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等,以及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可帮助缓解气道阻塞。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给予适当浓度的氧气吸入,能提高血氧水平。肺康复包括运动训练、教育、心理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可提高患者整体肺功能和运动耐量。通过特定的呼吸肌锻炼方法,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提升氧气利用能力。
术后患者需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不张;同时要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过猛,防止气胸发生。加强患者教育,注意口腔卫生和呼吸道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就医,采取机械通气等急救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辅助器具在呼吸训练中应用
氧气吸入装置包括氧气袋、氧气瓶、氧气面罩等,要根据患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装置。根据患者呼吸状况,调节适宜的氧气浓度,确保氧饱和度维持在90%及以上,必要时需咨询自己的主管医师,避免吸氧浓度不适宜。
雾化器使用前要清洁口腔和鼻腔,使用时保持坐姿或站姿,使用后及时清洗雾化器。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合的雾化器,如面罩式、口含式。按照说明书正确组装雾化器,加入药物和适量的生理盐水,打开电源进行雾化。
负压吸引装置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排痰困难的肺癌患者,但对于肺大泡、气胸、肋骨骨折等患者,应避免使用。使用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置适当的负压值,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呼吸道深部,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呼吸训练器可用于呼吸肌锻炼,提高肺功能和呼吸效率。还有呼吸机、制氧机等呼吸辅助设备,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辅助呼吸。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与自我管理
饮食上要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取;增加鱼类、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的摄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减少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创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远离噪音和烟雾;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避免过冷或过热;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定期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及时采取措施改善。
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平板支撑等,可增强肌肉力量。根据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运动时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肺癌患者的呼吸功能训练涵盖多个方面,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了解并积极实践,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答疑解惑
问:肺功能锻炼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肺功能锻炼在临床康复和疾病管理中具有多重重要作用。首先,它能显著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呼吸效率,这是改善呼吸功能的基础。其次,通过促进气道通畅和优化气体流动,可有效提升肺部通气功能。在气体交换方面,肺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的效率,从而维持良好的血氧平衡。
此外,规律的肺功能锻炼还能增强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帮助清除病原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阻肺和哮喘患者,这种锻炼能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可得到减轻,哮喘患者的发作频率也能有效降低。
对于因肺功能不佳而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肺功能锻炼,往往能够改善呼吸状况,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同样,对于合并慢阻肺的术前患者,肺功能锻炼已被证实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恢复进程,提高整体预后效果。这些益处充分体现了肺功能锻炼在临床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价值。
问:肺癌患者在确诊后,应何时开始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早期、中期、晚期的患者,肺功能训练的侧重点或目的有哪些不同?肺癌患者在确诊后,应何时开始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早期、中期、晚期的患者,肺功能训练的侧重点或目的有哪些不同?
答:肺癌患者应在确诊后尽早开始呼吸功能训练。由于肺癌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早期介入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储备,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在不同疾病阶段,肺功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早期患者:训练主要目的是为手术治疗做准备。通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活量,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术后恢复质量。医护人员通常会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有效咳嗽等专项训练。
中期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训练重点转向维持现有肺功能,缓解治疗带来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床上蹬车动作)促进气体交换,维持机体氧合水平。
晚期患者:需根据身体耐受程度调整训练强度。虽然以姑息性目标为主,但仍可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改善通气效率,减轻呼吸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即使卧床患者,也可进行改良的腹式呼吸或被动肢体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功能训练具有普适性,不受场地限制。无论是站立、坐位或卧位,患者均可通过深呼吸、缩唇呼吸等方式进行锻炼。关键在于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强度,并保持规律性。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程和治疗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呼吸康复方案。
问:对于即将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在术前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肺功能训练方式及训练周期?术前肺功能训练具有哪些具体的作用和意义?
答:对于即将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术前肺功能训练的科学规划至关重要。根据临床实践,建议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开始系统性的呼吸训练,具体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技巧训练:重点掌握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通过3-5秒的屏气练习来增强呼吸控制能力。
胸部扩张运动:包括深呼吸练习和胸部伸展运动,以改善肺顺应性。
有氧训练:建议采用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走,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
训练周期方面,建议持续训练至手术前,保持每日规律练习。训练强度应根据个体耐受程度循序渐进调整,确保既达到训练效果又避免过度疲劳。
术前肺功能训练具有多重临床意义,首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为手术创造更有利的生理条件。其次,通过增强呼吸肌力量和改善通气功能,可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通过术前掌握的有效咳嗽技巧,对预防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尤为重要。再者,系统的术前训练能为术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不仅加快肺功能恢复速度,更能促进整体生理机能的恢复。
需要强调的是,术前肺功能训练的效果与训练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密切相关。建议患者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并坚持执行至手术当日,以获得最佳的手术准备效果。
问:针对术后的肺癌患者,如何规划肺功能训练方式及训练周期?患者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启动康复训练?
答:术后肺癌患者的肺功能训练应遵循早期介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预防肺不张、改善气短症状为主要目标。患者在术后清醒且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床上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以及有效咳嗽练习,这些训练有助于促进肺扩张和清除气道分泌物。现代快速康复理念强调术后尽早开展呼吸功能锻炼,因此不建议延迟训练时间。
训练周期应从术后持续至出院后,住院期间以每日呼吸训练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加入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和上肢训练,以增强胸肌力量并改善肺功能。出院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继续坚持训练,并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强度。需要注意的是,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疲劳,静养期间仍可进行呼吸训练,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通过科学系统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问:吹气球训练,是否吹的越多越好?是否有比较明确的训练频次?
答:吹气球训练是术后肺功能康复的常用方法,但需科学控制训练强度,并非越多越好。由于术后患者常伴有气短症状,训练时应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正确的训练方式是深吸气后缓慢、均匀地吹气,确保每次呼气都能有效扩张肺部,而非快速连续吹气。例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分几次才能吹起一个气球,而有些患者可能一次即可完成,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训练频次建议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但需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甚至难以完成单次10分钟的训练,因此应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过度训练可能导致并发症,如气胸或影响伤口愈合,因此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以患者舒适、无明显不适为宜。
总之,吹气球训练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呼吸方式和适度的训练强度,而非盲目追求训练量。患者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结合自身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问:化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患者的肺功能训练应该如何规划?化放疗、靶向药物的副作用(如乏力、恶心、四肢水肿等)是否会对呼吸功能训练造成影响,如何应对?
答:对于接受化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肺功能训练需要特别考虑治疗相关副作用的影响,并采取个体化的康复方案。这些治疗手段本身可能造成肺功能损伤,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首先要重视提升免疫力和预防感染。由于治疗期间患者免疫力普遍降低,必须做好基础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避免人群聚集等,以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
训练强度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灵活调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患者出现乏力、恶心或四肢水肿等常见副作用时,可以适当缩短单次训练时间,比如将原定的10分钟调整为5分钟,或者选择在药物副作用较轻的时间段进行训练。对于存在下肢水肿的患者,建议采用端坐位训练,这样既能进行有效的呼吸锻炼,又能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治疗带来的不适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训练积极性,这时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坚持锻炼的信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化放疗和靶向治疗可能增加间质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一旦患者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暂停训练并及时就医。此外,良好的营养支持对维持患者体能、提高训练耐受力也至关重要。
总之,这类患者的肺功能训练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在治疗期间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改善肺功能,从而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问: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患者的训练强度和方式应该如何进阶?经过肺功能训练后,如果感觉效果不明显,甚至症状加重,是否意味着训练方式不对或运动的强度过大?
答:随着患者呼吸功能的逐步改善,训练强度和方式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调整。在强度进阶方面,可从延长训练时间入手,比如将原先每次10-15分钟的训练逐步增加至15-25分钟;在运动方式上,建议从基础的步行开始,先慢走后快走,待适应后可尝试上楼梯等稍高强度活动。若条件允许,游泳是一项非常推荐的有氧运动,能有效锻炼心肺功能。此外,可适当加入力量训练元素,如使用轻量哑铃进行上肢伸展运动,或进行胸廓扩张练习,以增强呼吸肌群力量。
当患者出现训练效果不明显甚至气短加重的情况时,这往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可能原因包括:训练强度超出当前耐受能力、训练方式选择不当或训练时机不佳。此时应当立即调整训练计划,回归到基础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静止呼吸操等),并严格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必须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肺部问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肺功能训练重在持之以恒而非追求速效,切忌盲目加大训练强度。患者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正如“能走不跑”的基本原则所示,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以身体耐受为前提。若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及时调整或暂停训练,待身体状况稳定后再循序渐进地恢复锻炼。
问:对于存在骨转移的肺癌患者,肢体疼痛和僵硬是很常见症状,应该如何增强肺功能锻炼?
答:对于存在骨转移的肺癌患者,有效的肺功能锻炼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疼痛管理基础上。由于骨转移常导致肢体疼痛和活动受限,在开始任何训练前,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癌痛得到充分控制。只有在疼痛缓解后,患者才能较好地配合完成各项康复训练。
针对这类患者的特点,建议采取温和渐进式的锻炼方案,以卧位训练为主,避免久坐带来的不适。最基础的训练应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这些动作可以在平躺状态下完成,既能减轻骨骼负担,又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步加入床上蹬自行车、轻柔的怀抱运动等低强度肢体活动,通过配合呼吸节奏进行适度锻炼。训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无痛原则”,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单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准,任何可能诱发或加重疼痛的动作都应避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患者的康复训练必须以疼痛控制为前提条件,若疼痛未得到有效缓解,则不应勉强进行锻炼。通过这种既考虑骨转移特殊性又兼顾肺功能改善需求的训练方式,可以在确保患者舒适度的同时,帮助其维持和提升呼吸功能。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重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问:对于体重过重或年龄过大等特殊的肺癌患者,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合并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肺癌患者,呼吸功能训练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对于体重过重或高龄的肺癌患者,呼吸功能训练需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体重过大的患者由于基础耗氧量增加,心肺负担较重,训练时容易出现呼吸急促和疲劳,必须严格控制强度,做到量力而行。高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训练时要注意时间控制,建议采用短时多次的方式,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心率控制,建议将运动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的安全范围内,避免诱发心慌等症状,选择低强度的呼吸操或平地步行较为适宜。糖尿病患者需防范低血糖,最好在餐后1-2小时训练,并准备应急食品。存在糖尿病足或视力问题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安全,建议在监护下进行坐位或卧位训练。
所有特殊患者在训练时都应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安全第一,严格控制强度;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针对合并症采取防护措施;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这样才能在改善肺功能的同时保证训练安全。
问: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是否可以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否有必要在家庭内使用净化空气类的设备?
答:在雾霾、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建议将呼吸功能训练调整至室内进行。这类天气环境下,室外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额外负担,因此应当避免户外锻炼活动。患者完全可以在室内完成有效的呼吸训练,包括各类呼吸操、伸展运动等基础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方式不受外界环境限制,同样能达到维持和改善肺功能的效果。
关于家庭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健康角度而言,配备空气净化设备确实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适宜的温湿度,为呼吸训练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但考虑到经济因素等现实条件,并非必须强制配置。建议患者在自身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考虑购置,若条件有限,通过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加湿器等简单方法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关键是要确保训练环境相对清洁舒适,避免在明显污浊的空气中进行呼吸锻炼。
问:患者停止呼吸功能训练后,是否会出现呼吸肌力量减弱,既“反弹、倒退”现象,如何避免?
答:停止呼吸功能训练后确实可能出现呼吸肌力量减弱的情况,这与任何运动训练中断后可能出现的"反弹"现象类似。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功能减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或恶性的倒退。通常情况下,停止训练后呼吸功能会逐渐回落到训练前的基线水平,而不会比原先更差。
为避免明显的功能减退,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调整方式:当需要减少训练量时,可以逐步降低训练频次和强度,比如从原先的每天10次减少到8次、5次,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包括规律作息、适度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持已获得的呼吸功能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功能的维持关键在于持续性。即使因故需要减少训练量,也建议保留一些基础的呼吸练习,如每天进行几分钟的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这样既能避免呼吸肌的快速退化,又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大负担。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是累积性的,短期的训练中断不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重新开始训练后功能也能较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