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山县张家塔古村落。 记者 侯利军 摄
2024年,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09.9亿元,增速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6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完成510.66亿元,增速16.1%……
春回大地,行走在吕梁的乡间沃野,看到的是一幅因地制宜的乡村建设图,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治理图,一幅日新月异的特色产业发展图,更是一幅升腾着希望、涌动着发展热潮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近年来,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着力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统筹实施党建强农、粮食保产、产业提质、科技赋能、百村创建等十项行动,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富裕和美的新农村,乡村振兴势头强劲。
守底线——
握紧脱贫攻坚“接力棒”
“家中有几个人就业?家庭收入有多少?家里有没有人生病?”近日,在兴县魏家滩镇,驻村工作队正对困难群众进行走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并为其宣传医疗、教育、就业等扶贫政策,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心、辛勤劳动,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仅仅是兴县,我市坚决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紧盯“进出”两个关口,统筹抓好政策宣传、监测排查、精准帮扶、动态退出等工作,确保早发现、早干预,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在国家防返贫监测手机APP、12317服务热线申报的基础上,创新使用“自主申报二维码”的监测作用,群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填写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即可实现快捷申报。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主动担当作为,坚持实行重点人群“六必访”“六必查”、到户帮扶“一户一策”、风险消除“七不消”,监测帮扶对象户均安排帮扶措施。截至目前,全市2024年消除风险4371户9891人,累计消除风险14938户33778人,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所有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和“一对一”结对帮扶责任人,58.3%的监测户已消除返贫风险。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我市坚持把“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作为衡量脱贫成果巩固拓展的基本指标,推动控辍保学由“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脱贫人口4种主要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和重点监测对象核实患者救治率均达100%,对全市26万户农村六类户进行排查,发现危房已全部完成改造,投资3.67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条件,全力保障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
“这边针线穿好后,再按那几个按钮,一点也不难。”48岁的脱贫户张海燕原是靠低保过日子的家庭妇女,现在她是方山县志康箱包有限公司帮扶车间的缝纫工,“我从马坊镇窑上村搬迁下来,安置在盛祥安居小区,现在,出了家门就能进厂门,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元。”在方山县,像张海燕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到各自家门口的帮扶车间上班。近年来,我市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搬迁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在800人以上安置点共配套帮扶车间或产业园区51个,探索“产业+劳务”“培训+就业”的增收模式,通过“就地就业吸纳一批、技能提升培训一批、转移输出带动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促进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创业致富。目前,全市48143名搬迁脱贫劳动力,已就业45741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
抓发展——
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
如果说防返贫致贫巩固成果是底线任务,那么抓产业振兴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沿着蜿蜒的307国道进入中阳县暖泉镇。高海拔、低纬度、日照长、温差大,让这里成为木耳生长的“黄金地带”。
“怎么搭棚、浇水、采摘,以前我是一窍不通。多亏了乡里的技术员,每天骑着摩托来村里指导。”暖泉镇关上村石宝庄小组的郭保平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没想到当年的收入就有十多万元。”菌棒补贴、免费技术培训、“木耳贷”“木耳险”……一系列木耳种植的好政策,让郭保平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木耳种植的“领头雁”。
通过土地流转、菌棒生产、打孔吊袋、采摘运输、种植经营等多种方式,连接带动中阳县8000多名群众从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黑木耳产业已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头连着农村的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幸福生活。我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支撑,立足资源禀赋,扎实推进农业“特”“优”产业发展,持续打造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枣芽茶)、核桃、沙棘等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八大特优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规模,截至2024年底,生猪饲养量达到374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83万头、食用菌规模1.5亿棒、杂粮144.05万亩、马铃薯45.5万亩、红枣154万亩、核桃268万亩、沙棘74万亩。与此同时,我市加快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2户,优选链主企业21户,辐射1.1万个合作社,带动近40万户农户就业创业和增收。
吕粮山猪、吕梁肉牛、吕梁山菌、吕梁杂粮、吕梁土豆、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药茶……农业品牌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吕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市重磅发布“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首批授权品牌使用企业10户,同时在央视一套、北京大兴机场进行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吕梁山土特产’市域公用品牌+县市区特优品牌+企业知名品牌+优质产品品牌”的农业品牌矩阵。目前,全市累计123个经营主体、529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汾州小米、岚县马铃薯等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临县红枣、交口夏菇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临县红枣、临县青塘粽子等11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绿色有机的吕梁名特优农产品逐渐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变“自己吃”为“向外卖”,在省内外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
促振兴——
激发和美乡村“新动力”
暖风拂面,春意盎然。走进文水县南庄镇温云村,已清淤整治好的坑塘水体潺潺流淌,干净平整的环塘步道,宛如一条蜿蜒的丝带,成为村民们休闲漫步的绝佳去处。“碧水绕村流,坑塘换新颜”,村口乡村文化墙上几个彩色的大字熠熠生辉,村中一位年过七旬的张姓老人兴奋地介绍说,“以前坑塘蚊蝇遍地、臭气熏天,俨然一个垃圾场。改造后,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在这里闲聊锻炼,别提有多美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近年来,我市学习运用“万千经验”,按照“示范一批、提升一批、整治一批”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38个精品示范村、277个提档升级村和覆盖全市的环境整治村建设,累计实施项目754个,完成投资30亿元,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精神文明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聚焦“治六乱、抓六清、促三改”,市级财政分两批下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5940万元,组织召开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改厕现场推进会,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累计整治废弃建筑和残垣断壁1.91万处,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堆乱放11.66万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河道沟渠垃圾、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34.23万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全年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0064座,完成2023年“回头看”问题厕所整改3842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不断完善乡村建设“硬实力”的同时,我市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骨干队伍,持续推动政策向乡村一线倾斜、人员力量向乡村一线集聚。我市将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全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571人。分2期对225名现任村(社区)“两委”主干的退役军人进行专题培训,帮助“老兵村长”提升工作能力。组织市县两级农业农村科技人员,通过全国农业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参加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建设等17个专题培训,促进县乡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在10个农业县(市、区)建设31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人员实训、现场观摩等活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全市151个乡镇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农技、畜牧兽医、农经、农机等技术服务专岗945名。培育25个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训基层农技员347名。加大院地校地合作力度,组建食(药)用菌、杂粮(谷子)、畜牧养殖与保健3个博士工作室,引进专家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
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放眼吕梁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产业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记者 罗丽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