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全球约75%的农作物生产都依赖于一个隐秘而重要的生态群体——传粉昆虫!3月29日,2025年上海传粉昆虫公民科学项目在奉贤雨蛙生态农场启动。该项目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携手城市荒野工作室共同发起,以上海市为调查区域,借助公民科学的形式对上海地区的传粉昆虫展开长期监测,深入探究不同植物与传粉昆虫的互作关系,筛选出有助于恢复传粉昆虫多样性的乡土蜜源植物。同时在各类绿地中设置人工巢管,持续监测筑巢性独栖蜂的数量及种类多样性,探索将筑巢性独栖蜂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的可行性。

超千人参与,记录近万条昆虫访花数据

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吸引1288名志愿者加入,累计记录近万条有效昆虫访花数据,发现460种传粉昆虫为超600种植物“牵线搭桥”。这些数据不仅为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更让普通人在观察中重新发现自然之美。

“原本觉得自然景物年复一年毫无新意,参与项目后,抱着尝试心态开始观察,竟发现了被忽略的微观世界!”志愿者康凌凌感慨,“如今能辨识常见传粉昆虫,找到了观察自然的新乐趣。”另一位志愿者张洁则表示:“在自然中记录昆虫,既解压又治愈,简直是双赢!”


独栖蜂具备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潜力

据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介绍,筑巢性独栖蜂会选择在植物空茎、树洞、石缝等地方筑巢产卵,并提前为后代储备幼虫阶段所需的食物。基于这一特性,2024年,项目组在上海的17个不同类型绿地中放置了独栖蜂人工巢管,吸引其前来繁殖,全面监测并记录独栖蜂在城市不同绿地环境中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性。志愿者共回收了1000余根独栖蜂筑巢的芦苇管,其中包括17种筑巢性独栖蜂。“有趣的是,不同种类的独栖蜂对幼虫食物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切叶蜂会为后代准备花粉和花蜜,黑扁股泥蜂会捕食螽斯,蛛蜂还会捕食蜘蛛。”郭陶然表示,“不同种类的独栖蜂对食物的差异化需求,表明它们的生存需要复杂的生境,因此筑巢性独栖蜂具备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潜力。”

在项目启动后,专家与50余名志愿者携手共建蜂蝶花园。通过种植乡土蜜源植物,为农田里的传粉昆虫打造适宜的栖息之所,助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随着2025年度志愿者招募通道的开启,项目组期待更多市民加入这场“生态发现之旅”。只需用手机记录身边的昆虫访花瞬间,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城市生态守护网络的重要节点。

原标题:《你知道吗?全球约75%的农作物竟被这群“小家伙”守护!》

栏目编辑:顾莹颖 图片来源:城市荒野工作室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