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将荷塘的残荷拔去,便阻止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李商隐的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修改后变作“留得残荷听雨声”。其实“残荷”亦如她自己。就像她在刘姥姥去后的第四十五回对薛宝钗说的那样:“‘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她彼时的身体与生命,就像残荷一般,无可避免地走向“枯萎”。而宝黛钗三人商议“拔”与“不拔”,只因残荷一息尚存,尚且拔不得。而林黛玉也还没像李商隐作诗时那样,已经离开表舅家中。她距离离去,还尚有一段时间。
李商隐作为大唐诗坛辉煌的最后一段光辉,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名篇佳作极多,肯定是好的。林黛玉不喜欢的具体原因不清楚。但她在教授香菱学诗时,表现出推崇魏晋风流,盛唐气象的自然写意诗文,不免与李商隐诗中对情的晦涩表达不契合。
推测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与阻止香菱学习陆游的诗类似,与二人在感情上的糟糕经历有一定关系。陆游的败笔在著名的《钗头凤》,而李商隐在玉阳山求学时,也有一段失败的爱情传说。
据说,大唐太和九年(835年),23岁的李商隐在离开崔家后携母迁居济源,曾赴玉阳山拜琼瑶宫道长刘清都为师,并与同在玉阳山修道的玉真公主侍女宋华阳邂逅而一见生情。李商隐也确实写有一首《赠宋华阳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
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识蕊珠人。
但惊茅许同仙籍,不记刘卢是世亲。
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
不因杖履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传说这段感情遭到玉真公主的反对和制止,有情人被拆散而没有结成眷属。李商隐因此被迫离开玉阳山,此后再没见过宋华阳。有观点认为《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无题》等几首诗句,就是李商隐为纪念当年情所作。尤其那首著名的《无题》更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不管李商隐的这段爱情是否属实,传说确已流传千年。以他在这段感情中的表现,肯定要被林黛玉诟病。
林黛玉对感情的主张,更类似“红拂夜奔”那种“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的一往无前。自然就不喜欢李商隐的唠唠叨叨、无所作为。更别提陆游抛弃发妻另娶的行径了。就像贾宝玉每次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都引得林黛玉不以为然:人都死了,做和尚有什么意义!
不管如何,林黛玉不喜李商隐与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矛盾,都能从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上找寻出相对合理的解释。但无论是李商隐的失败爱情,还是离别舅舅家的无奈与思念,都预示了林黛玉即将要面对的人生舛途。
不管如何,林黛玉不喜李商隐与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矛盾,都能从李商隐传奇一生的经历上找寻出相对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失败的爱情,还是离别舅舅家的无奈与思念,都预示林黛玉即将要面对的人生舛途与悲剧。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