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障碍或不顺时
不少人会通过拜忏来忏悔业障
以此减少违缘,消除灾障
以下这些忏法,你都了解吗?
佛教中的忏悔仪式有长有短,有的需要数日乃至十数日,短的则为四句偈或两个小时,可以作为自己的日常定课。
《忏悔偈》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华严经 ·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四句忏悔偈:“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已经把忏悔的意义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明确说明,不只是对自己记忆中曾经伤害他人或众生的具体行为而忏悔,任何从身语意流出的贪嗔痴三毒,都会影响清净的身心,也都需要生起忏悔心。
《八十八佛忏》
也称《礼佛大忏悔文》,全文分五个部分:以“大慈大悲愍众生”起首,赞颂佛德,表达至诚皈依;然后发菩提心,誓愿与法界众生同证无上正觉;接下来皈依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和八十八佛;并且,依次诵持八十八尊佛的圣号,每佛名号对应一拜,忏悔身口意三业罪障;最后念诵《忏悔偈》,并做回向,以普贤菩萨的行愿为核心,将拜忏及所做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大悲忏》
宋代天台宗的大师四明知礼所编集而成,依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编写,除了发愿回向等,最主要的便是诵十四遍《大悲咒》。对于信奉观世音菩萨,并希求往生净土的佛弟子而言,是最常修的忏法。
《地藏忏》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经典编集而成,属于较晚编成的忏法。现在大多在报答亲恩、为逝去的亲人超度培福时,常会选择拜地藏忏。
《药师忏》
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编写的忏法,在消灾延寿类的佛事活动中,经常礼拜此忏法,侧重于现世利益的消灾和祈福。
梁皇宝忏
和上面几种忏法相比,《梁皇宝忏》是汉传佛教史上形成最早、流传时间最久的忏法。
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为超度皇后郗氏,请志公禅师等高僧(也称宝志禅师)依据佛经,结合忏仪、上供下施等法事,集合制定了《慈悲道场忏法》。因为皇后郗氏生前造有恶业,因而忏文十分恳切,后世在济度亡灵、灭罪消灾时,常常恭请僧人行此忏法,逐渐就被简称为《梁皇宝忏》。《梁皇宝忏》共有十卷:
【第一卷】劝请众生发心皈依三宝,断除疑惑,于佛法生起信心,至诚忏悔过去的业障。
【第二卷】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讲述如何发菩提心;并发愿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发回向心,愿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善业,悉以回施四生六道一切众生。
【第三卷】【第四卷】以多部佛经中因果报应的例子,说明恶业的过患,并详细讲述地狱道的痛苦。
【第五卷】【第六卷】“解怨释结”,解说众生因贪瞋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烦恼,特别指出与父母师长、亲缘眷属的因缘,以及身、口、意三业。
【第七卷】先讲述了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再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礼谢莅临道场的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同諸菩萨,成等正觉。
【第八卷】【第九卷】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等一切善神和人道众生,为三恶道中受苦一切众生,以菩提心、菩提行、菩提愿,悉皆代为皈依、发愿、礼敬诸佛。
【第十卷】介绍菩萨的功德回向之法,并依据信六根再发大愿,“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愿,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最后,期盼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拜忏时,最重要的不是拜的数量,而是拜忏时生起以下这些“心”,既对自己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提醒,也能唤起利他的慈悲与智慧的空观。
首先是“大惭愧心”,惟有对自己的言行生惭愧心,才能进一步有忏悔的意愿;其次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深重,知道业果的报应不爽,而生起担心命终堕入恶道的恐怖心,有了敬畏才能真正令自己随时注意身口意三业。
认识到了生命在六道中轮回的危险,才有可能生起“出离心”,真正踏出脱离轮回的第一步。但是只想自己一个人出离是不够的,一定还会希望帮助自己的亲人眷属乃至一切众生也都远离这危险的轮回,这就是“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也不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无差别,这就是“冤亲平等心”。
而我们之所以现在能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解脱轮回,是佛菩萨不舍一人的慈悲和应机度化的智慧,历代祖师大德和今世善知识的指引,我们自然也会生起“感恩心”。
最后,再以佛法的究竟义来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缘而生、颠倒妄执而起,所以在积极忏悔的同时,也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请放下心中的挂碍,以清净心、精进心继续修行,过去的错误不再重蹈,即是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