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可能是目前为止收录最全的布莱希特德语直译本!他是汉娜·阿伦特眼中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先锋剧作家的盛誉未掩平民诗人的锋芒,反而赋予其诗歌以戏剧性。如果说“里尔克的诗艺是献给艺术的”,那么“布 莱希特的诗艺则是献给社会革命的”。在其流动、激荡、活跃的一生,诗歌几乎就是他的“日常巡察和呼吸”,他瞩目战争、政治、社会事件,更忧心这一切背后人本身的苦难;他的诗句看似浅白,素淡,却以反讽、讥谑、戏仿的利刃刺入夜的黑暗和寒冷。而在多篇首次译介的早期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在自然里的纯然快乐,得以认识另一个布莱希特。在诗歌的坏时代,重读布莱希特一生各个阶段的好诗歌,在剥离了“漂亮画面和香喷喷词语”的明澈文字里唤起自我的道德勇气和智识清醒。
02
从远古到现代,从流派到思潮,从千古大家到传世名作,
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溯流追源,
将丰盛多姿的中华之美、上下五千年的风雅传承,
勾勒为一幅简明中国绘画史全景图。
本书以清晰的线索和丰富的图文史料全面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个案分析的写作方法 深度剖析了绘画艺术、画家风格、流派形成等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细致评述了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画家、作品、流派等的成就与得失,并以此提出绘画艺术发展规律的洞见。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使读者一览中国绘画史全貌。
03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是20世纪著名钢琴演奏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 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笔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自己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1995年间的里赫特笔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最直观展示。
本书中文版由蒙桑容亲自作序,并提供了两百余幅珍贵图片。除《自述》和《听乐笔记》中的黑白图片外,另附独立成册的《里赫特影像》,收入里赫特彩色照片三十余幅;蒙桑容精心整理的里赫特音乐会和演奏曲目统计,收入所附别册《数字中的里赫特》中。
04
★ 暌违八年,“国民诗人”余秀华携新诗集质朴回归。
余秀华曾用真诚炙热的文字震撼诗坛,《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收获众多读者青睐,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后山开花》是其第四部诗集,经历这些年的坎坷和历练,余秀华诗句中的故乡、爱情、欲望、生活,更显厚重,余味绵长,但依然充盈着热烈坦诚、触击心弦的生命力量。
★ 在余秀华的诗歌中,看见乡土,遇见爱情,直面欲望,体味生活。
余秀华自谦“这一本诗集依旧写的是小情小爱”,在人人都在找寻价值感的当下,这些本真、极具野生力量的“小情小爱”,尤显珍贵。渐渐逝去的故乡、离经叛道的爱情、纯粹坦诚的欲望、破碎而仍怀抱希望的生活……余秀华用诗歌梳理着她的得失,找寻她“在尘世里的一处位置”。在她的诗歌中,我们每个人都将感同身受。
★ 成功破圈,余秀华诗歌的真挚感染力,打动无数人,引发各圈层共鸣。
学者罗新、周国平、喻国明,主持人陈鲁豫、骆新、张丹丹,艺术家郭培、严明、韩湛宁、李玉刚,音乐人李健、周云蓬、小河、钟立风、马頔、许飞、程璧,自媒体人黎贝卡、六神磊磊;演艺界陈冲、李宇春、李雪琴、任素汐、黄觉、詹青云……
他们都爱余秀华的诗。
在余秀华的诗里,肉体与灵魂,小我与世界,瞬间与永恒,哲思与情绪,以爆炸般的烈度混合在一起,让你放弃分辨,不管不顾地浮沉在她诗句的洪流中。
——历史学家 罗新
我喜欢余秀华的诗,她的诗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有机的诗歌。“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也是我自我借鉴的一句话。
——歌手 李健
她的诗远比她和她的生活更惊心动魄、更明亮、更残酷。
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曾在国内诗坛掀起浪潮,成名后,她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在诗歌的世界里寻求更多的个人表达,继续用忠诚于自己的文字,抒发她对乡土、对世间的炽热的爱。本书是余秀华的第四部诗集,收录其近年来新创作的诗歌150余首,她的诗歌具有大胆绮丽的想象力,而她对生活苦痛的描述,力透纸背,光明坦荡,给人以生命的鲜活力量。
在这本充盈着爱的新诗集里,对故乡的深情,对亲情、爱情细腻的坦诚,对日复一日生活的敏锐感悟,一如既往地呈现在余秀华充满个性的诗意语言里;与此同时,加入了对生活本质更深层面的思考,整体更趋成熟。暌违八年,再度回归诗坛,余秀华自称完成了写作的使命,因为“我所有的爱里面,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而在最忠诚的文字面前,“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
05
一部亚洲的诞生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形成史。
一部书写在古地图上的全球史。让沉默的地图开口说话,揭开百余幅珍贵古地图背后的故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写给历史爱好者和地图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国内历史学、地理学权威学者李孝聪、孙歌、唐晓峰鼎力推荐!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06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著名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07
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回顾营造学社最漫长的一次古建筑调查:
173天,35个县市,700多处古建。
当年,他们逆时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时代的背影。
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1 939年8月—1940年2月间,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08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笔回忆录,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是个人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以个人九十余载生命历程为主线,展示了中国近代百年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 。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去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和忠实客观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09
为什么宋朝政府对金钱的欲望远比其他朝代更加强烈,以至于它为了找钱而不惜收敛了权力的任性?
宋朝政府累积了惊人的收入,却为何没能造就一个令人满意的“治世”?
为了从日益兴盛的工商经济中分到更大一杯羹,宋朝政府都做了些什么?
挥之不去的财政梦魇,要如何摆脱?
严酷的生存竞争中,数不尽的军费开支如何成为财政黑洞的根源?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 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先进文明最后陨落的原因,指出先进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10
“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自2016年启程,迄今已陪伴我们走过八年。作家许知远深度采访国内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分别为:《站在历史的远处》《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和《人生的定义性时刻》。
“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诞生于特殊时期的这些珍贵对话,在保持精神与思想之问的同时,尝试去往更辽阔的世界,踏足更陌生的领域,进入更真实的生活,倾听更丰富的语言,袒露更率真的自我。
世界在变,“十三邀”在变,许知远也在变,不变的是对话本身。世界是一场无尽的对话,在对话中观察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