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墓,除了伴随的惊险和刺激外,实际上是一个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窗口。墓葬除了反映古代历史、社会和文化外,也有助于了解这一特殊地下建筑的设计建造技术,墓内的壁画砖雕等还是构成古代美术史的重要材料。此外,墓葬还是众多陈列于博物馆国宝文物的出土之地,将这些文物与墓葬主体结构关联起来,信息才会更加丰满,文物价值才会更加凸显。

当然,古墓虽多却并非都可参访,擅自进去未发掘和未开放的古墓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使是已发掘的古墓出于墓葬文物和参观者双方的安全,非博物馆和景区内展陈的地宫还是不建议造访。

本文收录了64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可参观的古墓,大致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墓葬结构的类型和发展演变脉络。


在此对文中提到的64处古墓加以说明:

  • 保护级别限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国一10处、国二1处、国三10处、国四10处、国五12处、国六9处、国七10处、国八2处),入列省级文保单位的(如北京田义墓、大葆台汉墓等)不在名单之列。一项国保有多个子项、或为墓葬群的都以一处计算。

  • 统计的时间从商代开始到清代。 史前遗址开放陈列参观的墓葬(如良渚、半坡等等)很多,一来数量较大、二来墓穴规模都不大,因此不在本文统计之列。

  • 这里所列“能参观地宫”的古墓,基本位于博物馆、公园、景区和开放的文保点内,虽是探墓,但对游客对文物都是双向安全的体验。有很多墓葬虽然地宫是开放式的但没有人随时看守,也有些虽然也能找到文保员开门下去参观但并不是常规对外开放的,这两类都不在本文统计之列。

  • 四川国保崖墓很多,本文只列了麻浩、江口、郪江这三处博物馆式的崖墓,其他很多野生开放式的不再统计;乐山大佛和离堆这两处国保范围内也有大量能够入内观看的崖墓,阆中大象山摩崖造像内有崖洞式北宋僧人墓亭,由于其规模和精美程度相对前三处逊色,也不再罗列。

  • 只统计能参观到墓室主体结构的古墓,如果仅能参观陪葬坑、车马坑等(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阳陵等),不在本文统计之列。

  • 本文统计的古墓大多是原址保护,迁建到博物馆内陈展的古墓很多,还有些古墓迁建到其他国保单位范围内陈列展示(如新绛龙兴寺、合阳文庙内有迁建的宋金砖雕墓,重庆钓鱼城遗址有迁建的宋墓,甚至依托北魏景陵建造的洛阳古墓博物馆),都不在本文统计之列。

  • 有些原址保护的国保古墓普通游客可能不让下到地宫里面,但或能看到原址墓道或能通过其他方式(仿制、VR)体验,这类也列入本文(如安阳高陵、徐显秀墓)。

  • 各古墓景点的开放信息、票价都在变动,文中资料仅供参考。有些曾经常规式开放过,但这几年关闭了,也列入文中。

    本文统计不全之处,欢迎补充。

墓葬结构分类研究很多,这里以现代隧道地下工程施工与支护的视角出发,可将“营造地下空间”作为墓葬结构的建筑功能属性,进而按施工方式分为明挖、暗挖两大类,这两类墓穴都位于地表之下。此外,还有一类墓穴主体结构位于地表之上,这类在墓葬发展史上并非主流,以个案列入上图。

对于明挖隧道,木制支护结构(椁墓)是竖穴墓的主流,而砖石支护结构是横室墓的主流。大部分砖石结构仍遵循明挖-结构-回填的建造次序,其中结构主体又经历“梁板式”-“拱券式”-“穹顶式”的发展,拱券式是汉以降生命力最旺盛的结构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清帝王陵的建造。

对于暗挖隧道,由于古代没有掌握预支护技术,所以需要围岩有较强的自稳能力,故多见于完整的岩体和稳定性好的土层。岩体暗挖大多不再做结构,其自稳可达两千年,两汉的崖墓即是较为经典的代表;土体暗挖除早期土洞墓外,更多需要结合砖石结构考虑长期稳定性,这其中很多墓葬又采用明暗结合之法。

至于“地上墓室”,则可省去开挖的步骤,在直接建造结构的基础上回填土。这类方法与地面砖石结构建造类似,但由于结构最终的赋存环境是岩土体,因此从地下工程学的角度看,“地上墓室”仍属于地下建筑。

1殷墟(M260大墓和妇好墓)

商代晚期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王陵遗址区及宗庙遗址区

门票50元(含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



殷墟王陵区大墓约始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长达二百余年。目前共发掘带墓道的大墓13座,未完成大墓1座,祭祀坑近1500座,分为东西两区。M260号遗址位于殷墟王陵区的东区,为竖穴土坑甲字形大墓,是唯一对外展示的大墓。据传1939年该墓曾出土著名的“司母戊方鼎”;1984年正式对其进行发掘,发现该墓的墓道向南,呈斜坡状,方向5°。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9.6米,东西宽8.1米,深8.1米。



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妇好墓无墓道,为长方形竖穴墓扩,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8米。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3.6米,高1.3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2秦公一号大墓

东周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雍城遗址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镇南指挥村

门票30元(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古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也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3郑公一号大墓

东周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郑故城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文化路1号

门票30元(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


河南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遗址的重要区域,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墓地,内有春秋墓葬3000多座,大中型车马坑23座。目前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展示内容包括郑国贵族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郑公“中”字形大墓、郑国大夫级贵族墓葬、郑国贵族墓地一号车马坑、三号车马坑现场发掘区等。郑公一号大墓是一座带有南北斜坡墓道的大型竖穴土坑墓,平面形状似“中”字,总长45米,该墓南北墓道中均有大量的实用葬车。南墓道内已发现多种车40辆,在北墓道5辆,车辆形制多样,装饰各异,均为拆车葬。墓道中车辆总数45辆,车辆之多在我国已发掘墓葬中为最多。

4晋侯大墓(9座)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村-天马遗址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

门票50元(晋国博物馆)



车马坑


第一代国君燮父墓M114


燮父夫人墓M113


第五代国君晋靖侯墓M91

晋靖侯夫人墓M92


第七代国君晋献侯墓M8


晋献侯夫人墓M31


第八代国君晋穆侯墓M64


晋穆侯夫人墓M62


晋穆侯夫人墓M63

曲村-天马遗址中部的北赵晋侯墓地,虽经历了两千多年但保存完好,是我国少见的未被古代破坏的西周诸侯墓地。自1992年到2000年共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发掘,墓地基本上被完整地揭露了出来。发现了从西周早期第一代晋侯燮父到春秋早期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和夫人的墓葬,另外还有陪葬墓四座、祭祀坑数十座、车马坑十座。晋侯墓地的发现不仅轰动海内外,更为我们了解晋国早期历史和周代埋葬制度、器用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

晋国博物馆共陈列9座墓葬,包括第一代国君燮父墓M114、燮父夫人墓M113、第五代国君晋靖侯墓M91、晋靖侯夫人墓M92、第七代国君晋献侯墓M8、晋献侯夫人墓M31、第八代国君晋穆侯墓M64、晋穆侯夫人墓M62和M63。

晋侯墓地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同时期、同规格的墓地中保存最完整、排列最清楚、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处墓地。大量的珍贵遗物及丰富的遗迹不仅向世人重新展现了晋文化的风貌,同时也为我们清楚地勾画出了源远流长的晋文化由发生、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脉络。

5燕国墓地

西周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河遗址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7区1号

门票免费(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琉璃河遗址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城外东南即燕国大型墓地,上40年代即发现,7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开始对之进行发掘。1973―1977 年,共发掘墓葬61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中大型墓只1座,有墓道,中小型墓无墓道)车马坑5座。1981一1986年,共发掘墓葬214座,车马坑21座,其中编号为M202的大墓是琉璃河燕国墓地迄今所见的唯――座带双墓道的大型墓,墓室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南北长7.2米,东西宽5.2米,深7米。在发掘的近300座墓葬中,编号为M1193的大墓最为重要,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南北长7.68米,东西宽5.2—5.45米。该墓的形状比较特殊,在墓室四角分别有一条短窄的斜坡墓道,墓室内填土经过夯实。博物馆陈列有M52、M53号墓。

6曾侯乙墓

战国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墩古墓群

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大道44号

门票40元(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



曾侯乙墓是一座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平面为多边形。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度在13米左右。木椁由171根长条形方木垒成,分为东、北、中、西四室,其中东室最大,放置木质主棺。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墓葬出土1.5万件文物,创造了许多先秦墓葬之最。其中65件编钟及九鼎八簋反映了曾国发达的礼乐文化,繁密华丽的尊盘、鉴等青铜器亦令人叹为观止。出土文物多在湖北省博物馆。

7中山王厝墓

战国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古城遗址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南侧

门票40元(战国中山国王陵陈列馆)



中山王厝墓位于灵寿故城遗址西2公里处的王陵区偏西,由居于中心位置的王和哀后墓和6座陪葬墓、2座车马坑、1座葬船坑、1座杂殉坑组成。王厝墓上有高大的夯筑封土,其上再建“享堂”。封土平面为方形,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形成三级台阶状。王厝墓是一座积石积炭的中字形大墓,全长110米,包括南北墓道、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等部分。墓室壁上抹有草拌泥,并用白粉涂饰。墓室正中是几近方形的椁室,南北长约14.9米,东西宽约13.5米,深8.2米。石砌椁壁,厚约2米。椁室中的“兆域图”铜板和青铜礼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8印山大墓

战国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山越国王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里木栅村

门票免费(印山越国王陵文化旅游区)



印山越王陵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例结构形式较为特殊的竖穴岩坑木室墓。据推测,墓主人为越王勾践之父越王允常。印山越王墓的墓坑和墓道全部为凿山而成,平面甲字形,长方形墓坑长达46米,宽约14米。坑壁陡峭,不设台阶,坑底长40米左右,宽约12米。南北坑口略有高地,北壁较深,达12.4米。墓道形式较为特殊,底部基本呈水平状,不似一般斜坡式或阶梯式墓道。墓室均为矩形材木构建而成,横断面呈三角形,室内面积达160度平方米。墓室由东向西分为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门槛,上方有横梁,门槛与横梁之间设有木板隔墙。整个大墓设计了非常严密的防腐措施,由内向外分别共设置三道防水防空气屏障:首先在墓室建成后,在其外部包裹大约140层树皮;树皮外再填筑约1米厚的木炭层;然后整个墓坑全部用青膏泥分层夯筑填至墓坑口;最后再在墓坑之上堆筑巨大的封土堆。据测算,营建墓葬挖去岩石近一万立方米,填筑青膏泥约5700立方米,填筑木炭约1400立方米,构建墓室所用木材近500立方米。

9邱承墩大墓

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山墓群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吴山区飞凤路

门票50元(鸿山遗址博物馆)


鸿山遗址博物馆有邱承墩大墓原址陈列,该墓是鸿山越国贵族墓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墓葬。‌ 墓葬于2003-2005年考古发掘,出土随葬器物共计1098件,包括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具有春秋晚期风格,数量之多、器类之全、器形之复杂,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邱承墩大墓的墓葬形制为“中”字型的竖穴土坑墓,不同于吴越地区常见的土墩墓,更类似于中原贵族墓葬的形制。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器物的豪华程度仅次于越国国君一级的印山越国王陵,表明墓主身份极高,可能是越王的肱骨之臣‌。

10海昏侯墓

西汉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禁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

门票75元(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中国南方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地方列侯等级的墓葬。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侯墓和侯夫人两座主墓同茔异穴,两墓共用一个由东西厢房、寝和祠堂构成的。海昏侯墓本体规模宏大,上有高达7米的覆斗形封土,下有坐北朝南的甲字形墓穴,墓穴内建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方形木结构椁室。椁室由主椁室、过道、回廊形藏椁、甬道和甬道东、西两侧的车马库构成。墓葬椁室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明确,对于研究、认识西汉列侯等级葬制具有重大价值。

11马王堆三号墓

西汉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王堆汉墓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古汉路89号

门票2元(马王堆三号汉墓墓址)



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著名考古发现,为长沙丞相轪侯利苍家族墓葬,竖穴木椁形制。1号墓主人为轪侯夫人辛追,3号墓被认为是利苍之子的墓葬,其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墓葬的形制为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考古工作完成后,1号和2号墓坑已经填塞,而3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坑上加建了大跨度的顶棚,改为简易的展览馆,作为马王堆有代表性的汉代墓坑供人们参观。

12象鼻山西汉长沙王墓

西汉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长沙王陵墓群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路6号望月公园内

门票免费(望月公园)




两汉时期历代长沙王及王后的陵墓群,主要分布于岳麓山、谷山二处山系临湘江的低矮山丘和台地上。位于望月公园内的象鼻山一号汉墓可原址看到墓址,发掘于1978年,是湖南至今为止挖掘的众多汉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汉墓。据考古专家分析研究,为西汉文景时期长沙第五代王吴著之墓。此墓为带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岩坑墓,斜坡墓道朝西,墓道两侧有用木、草做成的一对“偶人”。墓口长20.55米、宽18.9米,距墓底深7.9米。两级台阶以下为墓室,墓室内部结构复杂,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椁、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的木结构建筑。外椁位于题凑之内,由垫木、底板、墙板、盖板和外椁门组成,前室位于外椁西墙板内的正中间,面积5.4平方米。外椁和内椁之间有外回廊,与前室共同形成平面接近方形的“回”字形,分12间。

13满城汉墓

西汉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靖王墓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城西南陵山主峰东坡

门票75元(满城汉墓景区)




满城汉墓包括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均属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陵山是一座石灰岩小山,墓系开凿其中。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宫殿。窦绾墓平面布局与靖王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气魄、开凿工艺均超过靖王墓的水平。

14南越文王墓

西汉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

门票10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在广州象岗出土的南越文王赵昧墓,是我国南方汉代地方政权统治者石墓的突出例证。该墓建在天然山体之中,近似“崖墓”。墓的平面依南北轴作对称排列,由墓道、前室、东耳室、西耳室、中室、后室、东侧室、西侧室等组成。墓的主棺置于中室,基本已朽毁。墓室埋在岗下20米深处,此墓之外垣厚约0.4米,内垣则厚达1米,全由石块、石条砌成,其墙体石块断面大者为0.8米×1米。顶部全用厚0.25米~0.65米,长约2.5米之石板条铺砌,门上亦施石质过梁,地面则铺以石板。

15西汉梁王墓群

西汉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梁王墓群

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芒砀山景区

门票55元(汉梁王陵景区)






西汉梁国王陵位于河南省永城县东北的芒砀山,自梁孝王始至梁国绝嗣,共八代,今芒砀山地区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西汉大型陵墓共有8处。根据勘察和发掘资料,梁国王陵被分为三个陵区,即保安山陵区、僖山陵区和夫子山陵区。梁孝王刘武家族的十余座诸侯王级墓葬多为崖洞墓。保安山陵区中1、2号墓应是梁孝王及王后李氏墓。梁孝王夫妇墓南北并列,相距200米,均坐西向东。孝王墓居北,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组成,甬道两侧有3耳室、1侧室。主室两侧有6个侧室,回廊四角有4个角室。王后墓的规模更是庞大,墓室由3条甬道、1个前庭、1个前室、1个后室、34个侧室以及回廊、隧道、排水沟道等构成,宛然一座巨大的地下建筑群。保安山陵区内还发掘了柿园壁画墓。柿园墓位于保安山1号墓东南500米的山顶上,该墓墓门向西,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等组成。墓道和甬道全部用塞石封填。柿园墓在主室顶部和侧壁绘制壁画,残存四神图像,主人可能为孝王之子共王刘买。

16汉楚王墓群(狮子山、龟山、北洞山)

历史上,徐州曾经生活过西汉的十二代楚王以及东汉的一代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楚王、彭城王的墓葬大多依山而建。迄今为止,徐州周围已发现、发掘9处19座西汉王级陵墓,包括:楚王山2座、狮子山2座、驮蓝山2座、北洞山2座、龟山2座、东洞山3座、南洞山2座、卧牛山1座、西卧牛山3座。目前,徐州对外开放可供参观的西汉楚王墓共3处,即:狮子山楚王墓、龟山楚王墓和北洞山楚王墓。

狮子山汉墓

西汉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楚王墓群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兵马俑路1号汉文化风景区

门票90元(狮子山楚王陵景区)



狮子山楚王墓位于徐州市东郊海拔54.3米的狮子山上,1994年发掘。墓室开凿在狮子山的中腹部,规模巨大,南北总长117米。墓道长67.1米,后部有东西3个耳室,上方有长18.65米、宽约13.2米、高约8.45米的天井。墓道和天井用土夯实。天井向北为墓葬主体,开凿山洞为甬道,甬道前端用巨大的塞石封闭,双层双列共16块,塞石上自铭“筒道”。甬道中后部两侧有耳室6个,之后是前墓室和后墓室。墓室早年被盗,但尚存镶玉漆棺一具,金缕玉衣一袭。墓道中段的3个耳室内出土遗物 2000多件,其中铜质官印和封泥240多枚,玉器200多件,金扣腰带4件,半两钱20余万枚。从出土遗物分析,3耳室和3侧室分别为御府库、钱库、兵器库、炊厨库、贮藏库、杂物库。狮子山墓地有陵园、寝园一类建筑遗迹。陵园外的陪葬坑目前已探明有5座,其中1984年发掘的1号坑和2号坑长约27米,宽1.5米,两坑内共出土兵马俑2300件。

龟山汉墓

西汉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楚王墓群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襄王北路3号

门票80元(龟山汉墓景区)



龟山汉墓是夫妇异穴合葬的崖洞墓,由两条平行的墓道连接两条甬道,甬道后又各有一个墓室,两墓室之间有壸门相通。墓道均为露天开凿,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甬道长52.1米,是目前已发掘汉墓中最长的一例,但宽度仅1米,营造出一种深邃悠长的肃穆气氛。因墓中出土“刘注”龟钮银印,龟山汉墓被确定为楚襄王刘注夫妇墓。

北洞山汉墓

西汉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楚王墓群

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琵琶街道953乡道北洞山西汉楚王陵

门票免费(北洞山汉墓)



北洞山楚王墓位于徐州北郊10公里,坐北朝南,依山为陵,凿山为藏,主墓室凿建于山岩之中,墓上夯筑封土,属于横穴式大型崖洞墓。墓室由由墓道、主体墓室和附属墓室三部分组成,结构极其复杂。墓道位于南端,由前后两墓道组成,前道宽约5.8米,后道宽约3.5米,后道两侧壁凿出七个小龛。主体墓室位于墓道北端,由墓道、耳室、大门、侧室、甬道、前室、后室甬道、后室及厕所等部分组成,总长21.5米,最宽处达15米,是该墓的主要部分,凿造工艺异常考究,各室裂隙部分用特制料石镶砌,四壁平整,部分抛光。附属建筑部分位于墓道北端的东侧,在墓道北端有通道,该部分地平比主体部分降低约3米,有阶梯相通,由十一个室构成,其功能分别为舞厅、更衣室、库房、仓房、厨房、柴房、厕所等,长24米,宽16米。为凿石成穴,然后利用原基岩以条石砌筑成室,设计科学、结构严密。每室壁砌石九层,石料厚薄不均,室顶用条石人字形排成两坡顶,其上复以土。在厨房中设有灶具,厕所中有蹲坑,贮藏室中有谷物碳化痕迹,有方形水井,上有复斗式井台。整个附属建筑,工艺有些粗糙,全部用毛茬石头,未做抛磨处理。厕间与库房等部位,用特制陶制空心砖相隔。

17金山汉墓

西汉

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汉墓群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东南金山景区内

门票40元(金山景区内)



金山汉墓也叫金山大洞,经考证,该洞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废冢。墓向正南,由明道、侧室、耳室及主室组成,总长89.8米,最宽处28米(含东、西侧室)。明道长63.3米,明道尽头凿为洞,为主墓室,两侧留有历代文人学者诗篇刻石45帧。大洞正门上方的“敕赐大明禅院”落款为金大定三年。

18麻浩崖墓

东汉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崖墓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南门外

门票免费(麻浩崖墓博物馆)



麻浩崖墓范围包括凌云山、乌龙山、虎头湾等,开凿于东汉,是川渝地区万千崖墓中最具盛名的一组,紧邻乐山大佛,以东汉家族合葬墓居多。横向的公共前堂是石刻画像和浮雕建筑的主要分布地点,暗示了墓内祭祀的流行。后室纵向延伸,空间深邃,往往置放瓦棺或石棺。1号墓的《荆轲刺秦图》与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相仿,门枋上的犍陀罗样式坐佛属中国早期佛教图像,跨地域的文化和艺术交流由此可窥一斑。

19江口崖墓

西汉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崖墓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双江村1号

门票18元(彭山汉崖墓博物馆)



江口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长山埂、高家沟、盐井沟、豆芽房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都有分布,现存崖墓四千五百余座。江口崖墓开凿于西汉晚期,以东汉时期崖墓为大宗。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六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型墓。

20郪江崖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郪江崖墓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锦江街与玉江街交叉路口往东北约80米

门票20元(金钟山汉代崖墓)




郪江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郪江、安居两镇,依小地名划分为52个小墓群,共发现已暴露的崖墓1600余座。崖墓总的以多室墓为主,大多采取沿轴线开凿墓室,然后在墓室两侧开凿数量不等,用途各异的侧、耳室,种类齐全的附属设施。墓室结构都较复杂,室壁都浮雕有反映木结构编壁墙或木板墙的壁柱、壁穿,还在墓室内特别细致的雕刻出各种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如斗栱、柱子、天花藻井和屋顶等,非常形象、逼真、具体地反映出所模仿的地面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建筑史,尤其是汉代建筑技术及雕刻艺术的研究提供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21白集汉墓

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墓群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徐贾快速通道白集汉代书像石墓

门票免费(贾汪两汉文化主题公园)



2世纪下半叶,徐州地区的王侯、官员与豪强纷纷营构模仿生宅的画像石墓。茅村、白集两墓均为石结构,画像集中于前两间主室。前者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建成,设有走廊和浴室;后者祠墓并存,石祠两坡顶、单开间,墓室立柱涂朱。拉犁山墓群可能归属彭城王室,采用砖石结构,一号墓使用多棱圆柱,出土有玉衣片,二号墓局部引入画像石。目前,白集汉墓对外开放。

22打虎亭汉墓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山王墓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村316省道旧南

门票20元(打虎亭汉墓陈列馆)




打虎亭汉墓共两座,1号墓为画像石墓对外开放,2号墓为壁画墓为了保护需要已不再对外开放,但园区内复建了一座壁画墓以供有人近观。打虎亭1号墓内雕刻有大量石刻画像,这些用“减底阴线刻”技法雕刻的画像石线条流畅、飘逸,很具有现代线描神韵,画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层次;画像内容则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犹如一幅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其中一幅画像被认为是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23北庄子汉墓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中山王墓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中山中路86号

门票5元(北庄子汉墓石刻)



定州中山王陵为两汉时期中山国王及上层贵族的墓地。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4至184年间。墓葬分布遍及河北省定州市全境二十五个乡镇,其中大部分墓葬分布在定州市城区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自1959年以来,先后发掘了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三盘山120一122号墓、陵北137号墓等。定州汉墓群墓葬规格高,出土遗物丰富。如刘修墓采用“黄肠题凑”葬制,墓主身穿金缕玉衣,墓中出土了颇具文献价值的《论语》简册;刘焉墓发现的一百七十四块带文字的石块,记载了中山国及邻近郡国的许多地名,对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地理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文字还为研究汉字由秦篆向汉隶的转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24东汉任城孝王墓

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王庄墓群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济安桥路汉任城王陵

门票10元(汉任城王墓管理所)




萧王庄墓群是东汉任城国王及其配偶的陵寝。墓群原有土塚九座,现地面仅存土塚4座。其中一号墓坐北向南,为砖室券顶墓。墓室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前室、后室、回廊、题凑、石墙等部分构成。该墓比较重要的发现是,墓室石块上镌刻着大量题记文字。据墓葬形制、出土物特点和铭刻地名分析,读该墓年代在东汉前期,推测墓主人是东汉任城国始封王即孝王刘尚。萧王庄墓群是分布集中、保存较好的一处东汉诸侯王陵寝。已发掘的一号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题刻众多,是目前全国少见的一座东汉诸侯王石材题凑墓。

25北寨汉墓

东汉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寨墓群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汶河桥

门票30元(沂南汉墓博物馆)



沂南北寨村1号墓是东汉画像石墓的突出代表,墓室全部用预制石材砌筑而成,宽7.55米,长8.7米,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四个耳室及一个东后侧室组成,占地面积达88.2平方米,设有前、中、后室以及耳室、厕间等空间,使用了八角形立柱,柱头承托装饰有龙首的斗栱。墓内的线刻画像包含神明、祥瑞、异兽、人物、世俗活动和装饰纹样,以图像的方式丰富了墓葬的视觉象征性。

26嘉祥武氏墓群汉墓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

门票35元(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嘉祥武氏祠是东汉时期武氏家族的墓地。‌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麓的武家林,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是武氏家族的墓群石刻。‌武氏祠是汉代祠堂和墓地,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祠室外展出部分有3座汉墓。

27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墓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孝里村

讲解费5元(孝堂山汉石室陈列馆)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依据其祠内题记记载,祠堂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砌成。其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室外展出有1座汉墓。

28雷台汉墓

东汉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汉墓

甘肃省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

门票免费




雷台汉墓为大型砖石墓葬,两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1号墓为夫妻合葬墓,规格较高。其墓门向东,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有正寝便殿,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墓门上方有砖雕门阙一座,墓室总长19.34米,条砖砌筑,覆斗顶,藻井方砖绘大型莲花图案。1号墓出土有铸造精美的铜车马仪仗队,其中工艺水平最高的是铜奔马。2号墓形制与1号墓相似,只是规模不及,且无耳室。

29曹氏家族墓(曹腾墓、张园汉墓)

曹腾墓(董园二号墓)

东汉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家族墓群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魏武大道1029号

门票20元(曹腾墓)




董园2号墓位于亳州市城南董园村东南角,距1号墓约100米。1973年夏末发掘。墓系石结构,共用大小不等的824块条石砌成,最大者长2米,宽、厚各0.5米。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偏室组成。墓门系磨光青石,每扇内外均有铺首衔环,门边上对称阴刻青龙、白虎。门额为双层石,上层刻“双凤图”,双凤中间刻有篝火。下层刻“养鹿图”。甬道入口处用小条砖封堵,外涂以白灰,并有彩绘,色彩鲜艳,惜脱落过甚,形状难辨。甬道南北两壁各用8块磨光青石砌成,对称阴刻,人物4个;高1.62~1.78厘米。每边一文一武,武者在外,佩剑;文青在内,执盾。甭道口有石门砧1对,雕吉羊头像。前室与中室之间有装门的痕迹,上亦有双石额,无边门,上下均有门枢。室内壁上涂有白灰,饰以彩绘,已大部脱落,略可见者有石门额里面墨绘双兽。前中室石额面上彩绘帐篷、旌旗、芦苇等。券上绘天像,有3人骑鸟兽邀游太空。前室北边耳室石门额上亦有绘画,仅存一个着绿色阔衣者坐于长方毡条上,其余不清。中室墙、券涂一层薄白灰,饰以彩绘。壁画大部脱落,前后墙各残存一排仕女图。仕女身着长衫、宽裤、用红带系裤口,大脚着软鞋。有托圆、方形盘者,盘上放水果、耳杯。墙与券分界处绘一周朱红图案。券上画的似朱烂亭阁等仙境图。

张园汉墓

东汉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氏家族墓群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魏武大道1064号

门票20元(张园汉墓)



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

30合浦汉墓

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浦汉墓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南南南北二级公路

门票免费(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合浦属合浦郡地,是汉代岭南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墓地分布于禁山、康南、平旧、杨家山、中站、廉东、涌口、廉北、堂排等村所辖区,南北约12.5km、东西约5.5km的范围内。汉墓有1256座,封土被毁的墓葬估计有5000座以上。

博物馆展示有2座墓:四方岭二号墓和M36墓。四方岭二号墓为东汉后期砖室墓,是一座夫妇合葬墓,有各自独立墓道,A墓和B墓分别由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后室和壁龛等部分构成,两墓之间有甬道相通。两墓道均宽1.5米,长度分别为9米、11米,墓坑深4.2米,前室高3.72米,墓室长8.98米,两墓总宽为13.46米,墓壁为双隅,平砖顺砌与侧砖丁砌组合砌法,墓项采用楔形砖双隅和四隅券拱项。 M36由斜坡墓道、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组成。前室是穹窿顶、耳室和后室是拱券顶。

31汇南墓群

汉-六朝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南墓群

重庆市丰都县三合镇滨江中路商业一路,新县城中心

门票免费(县图书馆)



考古单位先后对汇南墓群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汉代至六朝时期古墓葬数百座,时代从西汉延续至南朝,绵延达六、七百年,几无间断。墓葬类型有土坑墓、砖室墓和石室墓三种,以砖室墓为大宗。发掘出土陶、瓷、铜、铁等各类精美器物器物数千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汇南墓群现辟有专门的墓葬现场展示区。

32曹操墓(高陵)

东汉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高陵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

门票50元(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陵园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西部已遭破坏,现存东西残长110米,南北宽130米。陵墓位于陵园中心偏南,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多室砖券墓。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其南北两壁自上而下各有七级台阶。墓室有前、后两个四角攒尖顶的主墓室,前、后室各有南、北两个侧室。墓室四壁及顶部均由特制的长方形大砖砌成,底部平铺方形青石板。虽遭多次盗掘,墓室内仍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包括陶质模型明器、铁甲、铁剑、玉珠、刻铭石牌等。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内容的多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依据。陵园以西有陪葬墓。

33朱然及家族墓

三国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然家族墓地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朱然路3号

门票免费(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朱然墓为三国吴墓,1984年发掘,墓主为三国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朱然墓是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地区发掘的数百座吴墓中,已知墓主身份最高的一座。该墓由甬道、封门墙、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总长8.78米,宽3.5米。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后室为券顶。墓砖上多模印“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富且贵”等铭文。



朱然家族墓于1996年9月在朱然墓园扩建时发掘四座,博物馆现展出其中一座,其余三座损毁严重、规模较小。该墓位于朱然墓西南与朱然墓相距34米。喜墓长10.59米,由墓道、挡土墙、石门、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组成。前室长3.12米,结“四边券进式”穹隆顶,左右两侧设祭台;后室长4.22米,结券顶,铺砖砌棺床。该墓曾多次被盗,顶部坍塌,仅出土文物20余件,其中以青瓷羊、镇墓俑及青瓷明器最具特色。

34吉水东吴墓

三国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水东吴墓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龙华中大道122号

门票免费(吉水博物馆)




吉水东吴墓于1991年京九铁路施工时发现,1992年7月,搬迁至吉水县博物馆内,并按原式重建。该墓占地面积约900余平方米,始建于三国东吴晚期,墓主推测为谭绍,被考古界称为“江南第一墓”。吉水东吴墓坐西朝东,呈凸字形,属于东汉大型藻井砖室土墩墓,墓室用灰色网线纹花纹砖于平地垒砌,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组成,外围封土高10余米。前室平面呈八边锯齿形,后室平面呈方形,前室与后室有甬道相连。墓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形制奇特,垒砌精致。吉水东吴墓的发现,为研究江南地区汉晋时期殡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35洗砚池晋墓

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洗砚池墓群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公园东北部

门票20元(王羲之故居洗砚池晋墓博物馆)




洗砚池墓包括1号墓、2号墓。两墓东西相距35米,除墓门为石制外,其余均为砖筑。11号墓为左右对称的双室券顶墓,由墓室、天井、墓道等组成。随葬品有铜器、瓷器、漆器、陶器、金器及其他质地的器物270余件(套);2号墓位于1号墓以西35米处,为南北向单砖室券顶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等组成。残存随葬品32件(套),以铜虎子、瓷灯、玛瑙珠和金钉等较为珍贵。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器物,两墓的墓主为王侯、名门望族或高级官吏的家族成员。

36果园-新城墓群

魏晋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果园-新城墓群

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丁家闸壁画墓附近

门票31元(果园-新城墓群)

果园-新城墓群集中分布于嘉峪关市新城乡西南、酒泉市果园乡北面戈壁滩上,有墓葬千余座。地表大多可见隆起的砂砾堆积的封土、墓道及莹圈。墓道最长的达30多米。同一莹圈内的家族墓葬按相同方向依次布局。1972~1993年,共发掘魏晋墓24座、十六国墓1座和唐墓3座。魏晋、十六国墓葬均由长斜坡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门上方为砖砌门楼,门楼砖上有彩画。墓室一般为二室或三室。

新城6号墓



新城6号墓开放参观,该墓为三室夫妻合葬墓,墓门朝东,入门迅即转向南方,以45度坡度挖一条长20米、宽2米的斜坡形墓道和三座墓室,再以干砖垒砌而成。前、中室以砖砌出阁门、突檐等多层楼阁式建筑;两侧耳室表示牛羊圈、车庑、炊房和仓舍;后室为主人的“寝室”,各室中共有壁画136块,民俗生活题材广泛,应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

丁家闸墓(5号墓、西沟唐墓)





酒泉丁家闸墓包括酒泉丁家闸魏晋壁画墓和西沟唐代彩绘模印画砖墓,分别位于果园乡丁家闸村二组与西沟村六组。丁家闸壁画墓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丰富的图像,包括东王公、西王母、天马、白鹿、羽人等形象,以及一幅宏大的墓主燕居行乐图。西沟唐代模印砖墓则以精巧绝伦的十二生肖、威风凛凛的骑士仪仗等元素著称‌。

37库车友谊路墓群

十六国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车友谊路墓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新城街道文化路社区友谊路南端

门票30元(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








墓葬位于地下7~10米深处,数量为10座,分为砖室墓及竖穴墓两种类型。墓葬以砖室墓为主,其中,穹隆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分墓门上有照墙,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穿璧纹等雕饰。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黄色彩绘。葬俗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鬃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十六国时期,约在3世纪末至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

38北魏宣武帝景陵

北魏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邙山陵墓群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6号

门票免费(洛阳古墓博物馆内)




邙山陵区的北魏帝陵经正式发掘的仅宣武帝元恪的景陵,1991年发掘。景陵位于今洛阳市东北约7公里的冢头村东,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此处亦属邙山之顶,地势高亢,黄土深厚。景陵周围已被修建为洛阳古墓博物馆,多座相关墓葬被迁到这里重建。墓道和墓室全部被覆盖在封土之下,方向坐北朝南。地宫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4.8米,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南段为土壁,后段底面及东西两壁皆以青砖铺砌。第一道封门位于砖壁墓道北部并深入前甬道内。前甬道平面呈方形,拱券顶,底铺青石板。后甬道位于墓葬的中轴线上,连接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建筑用材与前甬道相同。第二道封门位于后甬道南端,砖砌,北端安装有石门。石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稍向外弧,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达9.36米。从墓室内残存状况看,墓室可分作东、西两部分,东部摆放随葬品,西部放置石棺床。棺床用十五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四周尚存支撑帐构的插座。

39徐显秀墓

北齐

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峰墓群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南十方街与东峰路交汇处往西150米

门票免费(北齐壁画博物馆)




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是晋阳地区北齐壁画墓的典范。该墓建有斜坡式墓道和穹隆顶墓室,画像自前而后遍布地下空间,包括墓道仪仗、墓室东壁牛车与西壁马车以及北壁夫妇并坐、乐伎等人物内容,形象接近真实尺度,俨然现实生活场景。理瑞兽、仙禽、莲花等意象点缀于半空及石墓门的表面,渲染了祥和的气氛。图像中服饰和马具的联珠纹流露出异域艺术的踪迹。

40阿斯塔那古墓群

晋-唐

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向北2.5公里

门票40元(阿斯塔那古墓




阿斯塔那古墓群现存墓葬500余座。分属晋至十六国(高昌郡)、麹氏高昌、唐西州三个时期,依姓氏家族分区埋葬,基本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和斜坡墓道偏室墓:前者为大型墓,多夫妻合葬;后者多属单人葬。总体上前者渐为主流。墓中多葬汉人,也不乏车师、匈奴、昭武九姓等人群,高昌郡太守沮渠封戴、高昌国名将张雄、唐北庭副都护高耀等显赫人物亦魂归于此。

阿斯塔那墓对外开放3座唐墓。73TAM210墓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全长20.05米、深5.55米,墓内两具干尸保存完整。72TAM215墓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全长31.98米、深5.26米,墓室后壁绘有壁画。72TAM216墓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全长31.26米、深5.28米,墓内绘有壁画。

41隋炀帝陵

第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炀帝墓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隋炀路102号

门票30元(隋炀帝陵博物馆)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的墓葬曾多次迁移,最初殡在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在吴公台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以帝礼将其葬于雷塘。2013年扬州市邢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考古专家确认扬州邢江区隋唐墓葬是隋炀帝杨广与夫人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并在墓中发现金镶玉腰带、鎏金铜铺首等陪葬品。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墓葬中还出土了两颗牙齿,鉴定年龄约50岁,结合文献记载与牙齿鉴定结果,确定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二号墓葬随葬文物丰富,青青铜编钟、编磬石是迄今国内唯一的隋唐时期的实物。该墓葬出土了人骨和牙齿,经鉴定为大于56岁、身高约1.5米的女性个体。结合文献记载与人骨鉴定的结果,判断二号墓主人是隋炀帝夫人萧后。

42唐惠陵

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惠陵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陵镇三合村

门票20元(唐让帝惠陵)


惠陵墓主人为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约60米,高约14米。主室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墓墓道59米长、宽1.6~1.8米。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唐让皇帝惠陵”碑1通。发掘出土有壁画、石椁、大型陶俑、汉白玉哀册、谥册等珍贵文物。

43乾陵陪葬墓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镇312国道乾陵景区

门票100元(乾陵通票)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陪葬墓中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对外开放。

懿德太子



懿德太子墓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的陵墓。墓葬类型为土洞砖砌结构,具有典型的唐代皇家墓葬特征。墓葬结构复杂,包括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4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墓室。墓道采用红褐色土夯筑而成,过洞下部同样用土夯筑,上部则用长方砖砌成。墓室全部用砖砌成,采用明拱结构,东、西壁略呈弧形,顶部为穹窿顶。整个墓葬的建造工艺精湛,展现了唐代高等级墓葬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反映了懿德太子生前的尊贵地位。

章怀太子


章怀太子墓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的墓葬。墓葬类型为斜坡多天井墓道双砖室墓,结构包括墓道、4个过洞、4个天井、6个便房、前后甬道、前室和后室,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墓道和墓室均为砖砌结构,墓道开口宽3.3米,最深处距地平面7米。墓葬中的壁画保存完好,共50多组,展现了浓厚的宫廷生活气息。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李仙蕙的墓葬,墓葬类型为封土堆墓,其结构复杂,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墓道为一条宽约3.9米的斜坡,全长87.5米。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向外略有弧度,后室结构与前室相似,略呈方形,各边亦有弧度。

44昭陵陪葬墓(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昭陵

门票各20元(昭陵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



韦贵妃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韦珪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陵光村北冶姑岭上,是昭陵陪葬墓中距离昭陵最近、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该墓依山而建,水平全长49.38米,由墓道、四个过洞、四个天井、前后甬道、前后墓室和四壁龛构成。墓内出土文物100件组,其中包括一件贴金彩绘双头镇墓兽和一对彩绘贴金天王俑等稀世珍品。墓内壁画从墓道至墓室都大面积保留下来,内容丰富,色彩鲜明,展现了唐代壁画艺术的高超技艺。



长乐公主墓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李丽质的墓葬,位于昭陵主峰东南约1000米处的陵光村,是距离昭陵最近的陪葬墓之一。长乐公主墓的墓葬结构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砖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甬道内设三道石门,这在目前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是仅见的。墓葬全长48.18米,封土为方形覆斗式,底部呈正方形,每边长30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高9.8米。墓前后均有四个土阙,墓前还有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等石雕群。1986年长乐公主墓被开启,墓内各处都绘有壁画,但该墓曾经多次被盗,因而墓内损坏严重,壁画大多残缺,出土的随葬物有百余件。

45王建墓

五代前蜀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墓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10号

门票20元(前蜀永陵博物馆)



王建墓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高祖王建的陵墓,是唯一建于地表上的帝王陵。其地宫结构独特,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这些木门早已腐朽,但门上的铺首、饰片、泡钉等尚存。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墓室券顶涂有天青色,直墙部分涂朱色,在第三道券的券额上,残存一段彩画,为红、绿二色绘宝相花。棺床为须弥座式,上铺珉玉版,有三层木台阶,木台阶上置棺椁,四周浮雕伎乐、花鸟、云龙图像,纹饰精美,原均着彩或鎏金。其中石棺床东、西、南三面浮雕二十四乐伎,包括2名舞伎和22名弹奏乐器的乐伎。乐伎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