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80年代仔细考察过美、苏的中型武直,做出了自主制造的决定。即便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敞开陆军武器(包括米-24)给中国采购,中国却作出不会大规模采购俄制武装直升机(如米-28、卡-52)的决策,这是基于中国国防工业自主化战略、作战需求匹配度、成本效费比以及中俄军事合作的整体布局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21世纪20年代,中国国产武装直升机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形成体系:直-10与直-19的成熟度很高;俄制武直更加不会进入采购请单了。
直-10ME出口型已获巴基斯坦等国订单,模块化设计和定制化升级能力(如加装毫米波雷达、电子对抗系统)逐渐打开国际市场;
俄制武装直升机与中国作战需求的适配性不足:中国对俄制第一代、第二代武直等比较了解,中国西部高原边境(如中印边界)对直升机的高海拔起降能力、发动机功率和机动性要求极高。俄制米-28和卡-52虽为重型直升机,但其TV3-117/VK-2500发动机在高原环境下的功率衰减明显,反而不如改进后的直-10;
通过考察、检验,中国发现俄制武直依赖传统机械仪表和独立火控系统,而中国武装直升机已深度集成国产数字化航电、北斗导航和数据链(如“战术信息分发系统”),与俄制装备的互联互通成本高昂—毛家试图通过建立中国米-171组装厂证明诚意,可是,重型武直出口中国计划依旧被中国陆航束之高阁—乌克兰战争证实了中国陆航高瞻远瞩;
直到乌克兰战争,俄制重型武直(如卡-52)都强调“单机生存能力”和反装甲火力—不断有俄军单架武直摧毁乌军目标和被击落的新闻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注重“体系化作战”,要求直升机作为信息节点融入合成旅指挥网络,国产直-10/19的设计更贴合这一需求—俄罗斯也渴望建立这个网络战平台,可是它的国力不允许;
中国通过直-10项目突破复合材料旋翼、数字化飞控、武器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避免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所以,引进俄制武直会挤压国产研发资源和装备列装空间。历史上,中国曾依赖俄制苏-27战斗机,过歼-11/16系列实现全面国产化—我国武装直升机领域已具备自主能力,不再需要重复“引进-仿制”模式;(卡莫夫设计局只是完成初始设计图,其余都由中国直升机工业自主完成)
估计俄罗斯人最“后悔”的决策就是协助中国完成了“11号工程”吧?
俄制米-28单价约2000万美元,卡-52超过3000万美元,而直-10的国产化率超过90%,单机成本更低且供应链完全可控,估计出口巴基斯坦的武直-10ME价格低于3000万美元(整套系统)。另从米-171购买案可知,俄制装备维护依赖原厂支持(如发动机大修需返俄),与中国军队“全寿命周期自主保障”原则冲突;
即便为了统一大业应急购买俄制武直,份额不会成为我军主力武直:中国两栖攻击舰、驱逐舰、登陆舰的甲板、机库设计都是为了国产直升机和无人机量身打造的……
2024年,中国陆军航空兵规模突破1500架直升机(含运输/通用/突击)大关,武装直升机却占比有限,说明重型武直的战术价值可能被无人机(如攻击-11)和远程火箭炮(PHL-191)部分替代;
中国公布了PHL-191发射模块巡飞弹的消息:断网、断链以后,它们还可以自主组网、自主猎杀、自主导航—成本低、作战效率高—配合其他大型多用途无人机群,可以完全覆盖俄制武直的前线战术范围;
中俄军事合作存在“选择性互补”原则,合作聚焦技术短板领域:中国从俄罗斯采购装备(如S-400防空系统、RD-93发动机)主要用于填补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短板,而武装直升机已非技术缺口;而俄罗斯需保护其传统军售市场(如印度、中东),对华军售逐渐转向“非竞争性领域”(如联合研制AHL重型直升机),而非直接出口整机;
乌克兰战争提醒军事强国:智能武器才是未来!完善的中国无人智能化武器产业可以支撑中式分布式作战网络的崛起:攻击-11隐身无人机、WJ-700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等装备的列装,可执行高风险区域打击任务,降低对有人武装直升机的依赖。车载反坦克导弹(红箭-10)、巡飞弹(飞鸿-97)和远程火箭炮的普及,进一步分散传统武直的反装甲任务优先级;
中国不采购俄制武装直升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直-10/19体系覆盖高原、山地和信息化作战场景,且引进俄制武直成本远超国产替代方案;世界军事技术发展重心转向无人化与体系融合,传统重型武直的战术地位相对下降—如果有参考需求,中国可以在乌克兰战争和非洲国家获取;
未来中国武装直升机发展方向可能包括:直-10家族换装涡轴-10发动机(1600kW级)、集成智能弹药和激光防御系统;基于中俄联合研制的AHL(38吨级)开发武装改型;武装直升机与无人机组成混合编队,通过数据链实现战术协同。
(具体细节通常因涉及军事敏感信息而未被完全公开,以官宣为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