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3年5月,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到广西瑶族自治县苏镇进行考察。
在一处地下河边部的区域,他们发现了一种长相非常奇特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岩溶凹槽落水洞中,这是一个极为特殊且隐蔽的环境。
它的叶子很长,而且非常挺拔,看上去质地也非常坚韧,呈现浓郁的绿色。
而且它的叶片的形态较为规整,从基部向上逐渐变窄,顶端尖锐,犹如一把把长剑,直直地刺向天空。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花朵,不仅颜色鲜红而且直径非常大,一般能达到十几厘米。
如此硕大的花朵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考察人员的目光。
不过当时考察人员发现它们的数量非常少,一共也就才找到了四五丛的样子。
于是他们将这种奇特的植物采集回了实验室进行了一番鉴定,结果发现它竟然是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70年的神奇植物,名字叫巨型蜘蛛抱蛋。
要知道,从1988年人们确立它是新物种开始,研究人员就多次来到野外寻找它的身影,但是从未找见过。
而确定它是新物种的那个标本植株,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们将它从桂西南的野外移栽到植物园里面的。
后面因为始终没能在野外找到它,所以业内一度认为它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了。
但这次的发现却告诉人们,大自然往往比人们想象中更能带来惊喜。
那么巨型蜘蛛抱蛋是什么生物,为什么数量这么少呢?
«—【·之前从未在野外发现的植物·】—»
巨型蜘蛛抱蛋是天门冬科蜘蛛抱蛋属植物,这个属里面的大部分植物开出的花朵形状都有点像一只蛰伏在中间的小蜘蛛。
它们的果实个头比较迷你,而且圆溜溜的,看上去就像是蜘蛛在抱着一只蛋一样,所以才得了这个名字。
巨型蜘蛛抱蛋的花冠直径能达到15厘米,尖尖的裂片长且多达12枚,它们会呈放射状排列,从中心向外伸展,宛如绽放的烟花,绚丽夺目。
裂片的颜色通常为淡绿色或黄绿色,上面还布满了细腻的纹理,犹如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巨型蜘蛛抱蛋是一种喜阴湿环境的植物,它偏好生长在温暖且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对于光照有着特殊的需求。
过于强烈的直射光会对其造成伤害,因此它常常选择生长在有一定遮荫的地方,如茂密的林下、山谷的背阴处或者是岩溶凹槽落水洞等较为隐蔽的环境中。
在这些地方,它能够接收到适量的散射光,满足光合作用的需求,同时又能避免强光的炙烤。
在水分方面,巨型蜘蛛抱蛋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又不能忍受积水。
它所生长的环境往往有着良好的排水系统,同时空气湿度较高。
例如在岩溶凹槽落水洞这样的地方,地下水丰富,能够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分滋养,而特殊的地质结构又使得多余的水分能够及时排出,不会造成根部的腐烂。
在养分获取上,巨型蜘蛛抱蛋主要依靠土壤中的腐殖质。
它生长的土壤通常富含丰富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逐渐释放出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为巨型蜘蛛抱蛋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它的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深入土壤中,充分吸收这些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巨型蜘蛛抱蛋自身的繁殖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它的种子繁殖效率较低,其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萌发率不高,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才能成功发芽。
而且在种子萌发后,幼苗的生长极为缓慢,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成熟植株,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幼苗造成致命的打击。
另一方面,其无性繁殖能力也相对较弱,虽然它可以通过分株等无性繁殖方式增加个体数量,但这种繁殖方式的速度较为缓慢,且受到植株自身生长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例如,植株在受到病虫害侵袭或者生长环境不佳时,其分株繁殖的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巨型蜘蛛抱蛋野外居群的发现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例如,研究其对岩溶土壤中特殊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方式,可能为改善岩溶地区土壤质量、促进其他植物生长提供新思路。
岩溶地区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地质结构复杂,土壤贫瘠,水分分布不均,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物种往往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
通过对巨型蜘蛛抱蛋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了解它在岩溶环境中的生长规律、对特殊地质和气候条件的适应策略等。
这有助于揭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奥秘,为保护和管理岩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巨型蜘蛛抱蛋的消失与重现,反映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影响。
曾经由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几乎从野外消失。而如今它的再次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态环境恢复的希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能够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措施,让巨型蜘蛛抱蛋在自然环境中茁壮成长,让更多像它一样的珍稀物种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
参考:黑龙江交通广播《销声匿迹70多年后,重现!》20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