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罗浮山景区,一位佩戴“退役军人优待证”的老人缓步走过检票口,工作人员的一句“向老兵致敬”让他眼眶湿润——这是2025年广东惠州的一幕,也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践行优待政策的缩影。自《退役军人保障法》实施以来,各地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指引,而“双拥模范”城市更以先锋姿态,将政策温度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让退役军人的荣光在城市肌理中流淌。


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在山西省平定县,190辆公交车完成语音系统升级,每当退役军人刷卡乘车,车厢内便会响起“致敬老兵”的播报。这项始于2024年的举措,不仅让37条公交线路成为流动的荣誉勋章,更让普通市民在每日通勤中感受到对军人的集体敬意。而深圳新桥街道的双拥商圈,则将尊崇融入市井烟火——85家商户挂起“拥军门店”牌匾,从餐饮8折到酒店特惠,从免费观影到教育补贴,退役军人的优待证成了开启品质生活的“金钥匙”。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城市治理者将政策文件转化为社会共识的智慧:当优待成为日常,尊崇便有了生命力。

文旅领域的优待政策,则让退役军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罗浮山景区自2025年元旦起,对全国退役军人免收首道门票,烈士遗属、残疾军人等群体更享有优先通道。景区管委会的公告中特别注明:“电子证件与实体证件同等效力”,这一细节消除了数字时代老年退役军人的使用焦虑。而在云南大理,参战老兵可凭证件免费游览12家景区,杭州市的“军人驿站”更以低于市场价50%的住宿费用,为退役军人打造诗与远方的温情落脚点。这些举措不仅兑现了“文旅优待”的承诺,更让山河湖海成为了致敬英雄的天然纪念碑。

医疗健康领域的优先政策,守护着退役军人最根本的生命尊严。韩城交大医院为退役军人设立专属窗口,医保外自费部分直接减免10%;张家港市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实行100%医疗补助,连假肢、代步车等辅助器械也纳入免费申领范围。更令人动容的是,深圳市宝安区的社区医院开通“老兵家庭医生”服务,为参战老兵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问诊。这些政策背后,是《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中“分类保障、突出重点”原则的生动实践:越是曾为国家负重前行的人,越应获得周全守护。

就业创业的支持体系,则为退役军人搭建了人生二次起飞的跑道。榆林市在2025年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联合当地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无人机操作、智慧农业等新兴课程;深圳市更推出“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前三年免租金、税收减半的政策吸引数百名退役军人创办科技企业。而中央军委2025年直招军(警)官计划中,特别为退役军人放宽年龄限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让军营经历成为职业发展的加分项。这些政策编织成网,让退役军人在转型路上既有底气,更有方向。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双拥模范城市的创新探索正在打破地域壁垒。当洛阳开通优待证“跨省通办”服务,老兵不再为补办证件往返千里;当江苏省开展“送政策进军营”活动,即将退役的士兵提前掌握安置流程、培训资源,心理焦虑转化为对未来的期待。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城市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广东省上线的“老兵码”集成电子证件、福利查询、业务办理等功能;杭州市的“崇军在线”平台实现抚恤补助“免申即享”,大数据自动匹配政策红利,让退役军人感受“无感”背后的有心。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双拥模范城市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逻辑:优待退役军人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共同谱写的“交响乐”。从罗浮山景区工作人员那句自然而然的“老兵优先”,到新桥商圈商户自觉挂起的拥军标识;从平定县公交司机对优待证乘客的会心微笑,到社区志愿者为孤老退役军人送餐上门——这些细微处的自觉,才是尊崇文化最深厚的土壤。正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修订时强调的:“精神与物质并重”,当一座城市既能提供实在的优待政策,又能培育致敬英雄的社会风尚,便是对“双拥”二字最深刻的诠释。


此刻,在深圳双拥商圈的咖啡馆里,一位退役军人的优待证换来了杯垫上印着“感谢守护”的特调咖啡。这杯咖啡的温度,恰似这个时代对退役军人的态度:既有政策托底的温暖,更有发自内心的敬重。当更多城市将优待政策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当“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从口号变为呼吸般的日常,我们便能看见,一个国家的良心与温度,正如此刻春日暖阳,照耀在每个曾负重前行的背影之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