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高铁站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军人候车室门口,手中的红色优待证微微发颤。他身后的电子屏滚动着“现役军人、消防救援人员优先”的字样,而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玻璃门内舒适的皮质座椅上。这是2025年春天发生在成都东站的一幕,也是千万退役军人正在经历的“身份困惑”。但就在这个三月,一场静默而温暖的变革正在高铁站蔓延——退役军人专属的贵宾候车通道陆续亮起绿灯,一场关于尊崇与便利的双向奔赴悄然拉开帷幕。


“以前总觉得退役证是压在箱底的纪念品,没想到现在成了通行证。” 在贵阳北站的悦途贵宾厅,刚完成身份认证的王建军抚摸着烫金封面的三等功证书。作为参与过汶川救援的老兵,他第一次在高铁站体验到了VIP服务:从专人引导的快速通道,到配备按摩椅的独立休息区,甚至还有冒着热气的现磨咖啡。这背后,是2021年中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与悦途集团签订的拥军协议正式落地,全国140余个高铁站的贵宾厅向特定退役军人群体敞开怀抱。

这场优待升级并非偶然。在郑州东站,刷优待证即可进入的军人候车室早已成为城市双拥名片;而遵义高铁站更是将优待范围扩展到退役军人随行家属,让“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有了具象化的表达。这些星星点点的温暖,正在连结成片——数据显示,仅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高铁贵宾厅接待退役军人同比激增230%,某退役老兵社团发起的“晒出你的贵宾候车照”话题,更是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但优待的边界仍在探索中延伸。 在成都双流机场,持有“蓝天尊享卡”的退役军人可享受专属值机柜台;武汉天河机场则试点“老兵驿站”,提供航显提醒、行李协助等10项专属服务。这些创新背后,是《退役军人保障法》实施四年来,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飞跃。正如某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退役证像身份证一样高频使用,让尊崇看得见、摸得着。”

争议与突破始终相伴而行。关于“普通退役军人能否进入军人候车室”的讨论仍在继续,但新的解决方案已初现端倪——北京南站试点“退役军人优享候车区”,沈阳北站开设“老兵茶歇角”,这些独立于传统军人候车室的空间,既避免了资源挤占,又创造了情感归属。更有意义的是,某高铁站将退役军人立功受奖名录制成电子墙,扫描证件即可点亮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这种“数字勋章”的创新,让优待从功能层面升华至精神认同。

在这场优待升级中,科技正在重塑尊崇的形态。 在杭州东站,退役军人人脸识别系统与优抚数据库直连,刷脸即可解锁贵宾权益;广州南站推出“老兵e码通”,整合购票折扣、优先通道、餐饮优惠等12项服务。更令人期待的是,某智能出行APP即将上线“老兵专属路线规划”,通过算法优化中转方案,让曾经保家卫国的他们,在归家路上少些周折。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从最初“能否进候车室”的争议,到如今立体化的优待体系,退役军人的出行体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但比硬件升级更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故事:在长沙南站,工作人员为错过末班车的老兵协调住宿;在南京站,志愿者帮独臂老兵搬运行李;在西安北站,广播里响起《驼铃》旋律为退伍季专场候车区营造氛围……这些细碎的温暖,编织成新时代最柔软的尊崇。

当最后一位旅客走出深夜的高铁站,贵宾厅的灯光依然明亮。玻璃幕墙外,退役老兵们的身影与站前广场的“军人依法优先”标识重叠,映照出一个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优待,永远在路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