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距离退役军人优待证实体卡发放已过去三年,而全国统一的电子优待证仍未见踪影。许多老兵在社交平台上追问:“说好的电子优待证呢?到底什么时候能用上?”尽管官方尚未明确时间表,但综合各地试点和政策动态来看,电子优待证的全面落地已进入倒计时——它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早在2023年,深圳便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推出电子优待证。通过“鹏城老兵”APP,退役军人可一键生成电子证,享受粮油、购物、交通等十大领域的优惠,甚至动态水印和时间戳技术保障了安全性。紧随其后的无锡市,依托“灵锡”APP实现全省覆盖,退役军人扫码即可免费乘坐公交、地铁,还能在“优待地图”中一键查询本地商户折扣。杭州的“老兵码”更是打通了医保、民政等多部门数据,80%的民生服务可线上办理。
这些地方试点如同一块块拼图,逐渐勾勒出电子优待证的未来图景:便捷、安全、多功能。而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4年9月的表态,全国统一的电子优待证将“汇集优待内容、实现信息化”,并与实体证信息互通。这意味着,未来老兵们无需重复申领,凭身份证和手机号即可一键激活电子证,享受全国通用的优待服务。
电子优待证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技术层面,各地退役军人信息库的对接、人脸识别与身份证双重认证的稳定性、高峰时段的系统承载力等问题,都考验着研发团队。例如,无锡试点初期曾出现部分商家设备无法识别电子证的情况,深圳则在加密技术上迭代多次,才确保个人信息“滴水不漏”。
政策协调更是复杂工程。全国5700万退役军人的优待项目需兼顾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可提供免费公交、景区折扣,而欠发达地区则需探索医疗优惠、候车室优先等普惠政策。此外,如何平衡服役年限差异、立功表现等个性化需求,也成为政策设计的难点。有建议提出,可参考银行信用卡分级模式,对服役10年以上的老兵增加专属优惠,既体现贡献差异,又激励现役军人长期服役。
电子优待证的意义,远不止替代实体卡。它将成为连接政府、社会与退役军人的数字化纽带。试想,未来老兵们就医时,系统自动识别身份并优先安排挂号;旅游时,景区闸机“刷脸”通行;甚至创业时,凭电子证享受审批绿色通道。这些场景已在部分试点城市成为现实,而全国推广后,优惠商户、金融机构、教育平台的接入将形成庞大的“尊崇生态圈”。
更深远的是,电子证能动态更新优待政策。例如,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振消费”,若通过电子证定向发放消费券,既能刺激经济,又能让退役军人实惠“加码”。此外,与社保卡、医保卡的电子化经验类似,退役军人服务APP的功能也将从年审、亮证,拓展到在线咨询、法律援助等全周期服务。
“实体证容易丢,补办还要跑银行和服务站,电子证确实方便多了。”一位参加过试点的老兵坦言。也有战友担忧:“全国统一后,老家的优待政策会不会被大城市‘覆盖’?”对此,事务部明确表示,电子证将保留地方特色项目,做到“全国一盘棋,地方有亮点”。
尽管等待漫长,但多数退役军人选择理解与支持。正如一位老兵留言:“当年站岗放哨,学会的第一课就是耐心。电子证是新时代的‘荣誉勋章’,我们愿意等,只要它足够好。”
从实体卡到电子证,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国家与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崇。技术难题终将攻克,政策壁垒终会打破,而5700万退役军人的期待,正推动着这场“数字化拥军”浪潮加速奔涌。或许到2025年底,当全国统一的电子优待证终于亮相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那句承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注:本文提及的地方试点及政策信息均来自公开报道,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