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4年,坐镇朔州掌控兵权的南安王高思好叛乱,之后兵败被诛。而之后高玮的弟弟南安王高绰也被高玮所杀。

为什么在北齐遭遇南陈北伐,北周大军压境之际,仍然爆发如此激烈的内部动荡呢?

而历史上记载高玮荒淫奢侈,高玮宠爱冯小怜,甚至史上有冯小怜玉体横陈让大臣观赏的典故流传于世。

而高玮大肆封赏群臣,纵容恩倖势力贪污腐化,这背后反应北齐怎样的政治现实呢?

我们今天就从《资治通鉴》里记载的高思好叛乱这一段历史里面,来寻找北齐灭亡的蛛丝马迹。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原文文字版本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资治通鉴》上记载公元574年的时候,镇守朔州的北齐宗室南安王高思好叛乱。

这个高思好是什么人呢?为什么高思好在这个时候叛乱呢?

高思好其实是北齐宗室的势力。高思好原本是浩氏的儿子,高思宗收养他作为自己的弟弟。而我们之前讲过高思宗,他有一个儿子就是高元海,是高湛当时身边的权臣,后来投靠了陆令萱,和祖珽联合执政。后来被贬为郑州刺史。


但高思好并不是高思宗的亲弟弟。他年轻时候就跟随高澄,后来因为作战勇猛,得到了高洋的赏识,所以才被封为南安王,而且担任北齐非常重要的朔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朔州处于对抗北周和突厥的一线,所以高思好手里是有很强的作战力的野战部队的。

而到高玮登基之后,实际上他本身的能力有限,镇不住这些鲜卑勋贵和宗室势力,所以就只能重用恩倖势力,然后逐步削弱这些宗室和勋贵的势力。当时诛杀高睿,斛律光实际上都是出于这种考虑。

而对于在朔州掌握兵权的高思好,高玮及其背后的恩倖势力肯定也是非常的不放心的,所以高玮派斫骨光弁去朔州本身就是一方面是去查看高思好的动向,以为下一步削权做准备。

而这时高思好其实也看明白了局势,他作为鲜卑勋贵的代表对朝堂早就萌生不满了,所以也早就有起兵之心。所以后面还提到韩长鸾已经接到有人举报高思好准备叛乱,但却把举报人杀了的情况。

我们前面讲到过韩长鸾,实际上他姑姑是高欢的养女,他本身就是站在宗室势力一边的,而且他本身的立场是偏向鲜卑勋贵尤其是武将这一边的,所以当时诛杀斛律光时,韩长鸾就是反对的。而韩长鸾还把女儿嫁给了高思好的儿子,所以他们是亲家关系。所以韩长鸾才会站出来袒护高思好。

而这暴露出当时北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北齐的鲜卑勋贵,宗室势力已经跟高玮之间的矛盾非常深了,所以高思好才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而且其起兵实际上是代表了当时鲜卑勋贵势力。

当时对于高玮而言,形势非常凶险,高思好的大军到达阳曲,直逼晋阳。在晋阳的武卫将军赵海,发动军队进行抵抗,但士兵们都说:“南安王来了,我们只需要喊万岁迎接他就行了。”这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的北齐军队里面,支持高思好的势力还是非常强的。

面对这种情况,高玮不敢怠慢,他从邺城直接出动禁卫军队去平剿高思好的叛乱,先派尚书令唐邕等急驰到晋阳去督军,防止晋阳军队哗变。之后又派莫多娄敬显、刘桃枝、中领军厍狄士文率领禁卫部队赶赴晋阳,而自己也统帅大部队随后跟进。

经过激战,高思好的军队失败,高思好选择了投水自尽。他部下的二千军队,被刘桃枝包围,一面斩杀一面招降,他们始终不肯投降,直到全军覆没。

从这一点来看,高思好的军队非常的忠诚,但反过来看,又会证明当时北齐内部的分裂实际上已经是非常严重了,在军队中高玮的支持力是在急剧的下降,凭借其皇帝的身份也无法招抚这些士兵。

而谈到南阳王高绰的被杀,历史上记载高绰非常残暴,高绰曾经外出行走,看到有个怀抱婴儿的妇女,便夺下婴儿喂狗。妇女哭喊,高绰大怒,醮了婴儿的鲜血涂在妇人身上,放狗去吃妇女,还常常说:“我是学文宣伯父的为人。”

高玮将高绰抓到了邺城,但是又没有杀他,反而问高绰:“你在州里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事?”高绰回答说:“捕捉许多蝎子放在容器里,再放进一只猴子,看蝎螫猴子极其可乐。”后主立即命令在晚上捉一斗蝎子,到第二天清早,才捉到二三升,都放在澡盆里,叫人赤裸身子睡在盆里,这个被螫得宛转喊叫。后主和高绰亲临观看,不住地嬉笑。后主还责备他说:“这样快乐的事,为什么不派驿使赶快来向我报告!”

高绰因此得到后主的宠信,拜他为大将军,从早到晚和后主在一起嬉戏。之后高绰被派出为齐州刺史。这时韩长鸾派人诬告高绰要造反,高玮不忍心公开将高绰处死,便叫宠信的胡人何猥萨和高绰徒手角斗,把高绰扼死。

从这段历史来看,疑点重重,并不是很符合逻辑。

我们知道高绰其实是高玮的哥哥,他比高玮早几个时辰出生,但因为高玮是嫡子,所以高湛就让高绰做了弟弟。所以他们俩实际上是亲兄弟。

但是高绰作为庶长子,其存在是对高玮存在威胁的。

《资治通鉴》上记载高绰很残暴,但历史还记录了另外一面,那就是高绰在定州刺史位置上,其管理还是很有成绩的,而且他非常礼贤下士,其府中招纳了很多汉人大儒,比如有其师父北齐著名大儒孙灵晖,有具有“三马皆白眉”之称的谘议参军马子结,有王友范阳王妃父亲封孝琰,以及司徒李冲曾孙李信则。这些府僚,几乎都是正直之人。高绰被诬陷杀害后,其师父孙灵晖还曾“从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转经行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高绰在后来的历史上所谓的残暴很可能是后来写史之人抹黑的结果。而高绰本身的存在以及他治理地方的口碑恰恰是对高玮构成了威胁,所以才会被从外地调回京城,之后又被高玮杀害。否则高玮听了韩长鸾的诬陷就把亲弟弟杀掉逻辑是讲不通的。

在今天的《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高玮荒淫奢侈的一面,比如高玮最早宠爱胡皇后,为胡后做珍珠编的裙裤,之后又喜欢穆皇后,又不计成本的给他做珍珠裙裤。而穆邪利失宠后把她的侍女冯小怜送给了高玮,高玮非常喜欢冯小怜,封冯小怜为淑妃,坐时同席,出则同乘一匹马,发誓两人生死在一处。所以后世很多文章都在写高玮和冯小怜这是真爱啊。后来李商隐写的《北齐》中: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小怜玉体横陈就是说的冯小怜。


当然玉体横陈这里面是另外的典故,说的是高玮认为像冯小怜这样可爱的人,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她的美艳风情,未免暴殄天物,如能让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她的玉体岂不是美事。于是就让冯小怜裸体躺在朝堂的一张案几上,并时不时作出各种动作,以千金一视,让大臣们排着队都来一览秀色。“玉体横陈”的典故即来源于此。

当然这个典故很可能也是后来人的杜撰,但后世传开就成为高玮荒淫的代表了。但冯小怜在后面的北周灭北齐之战中,还会是其中重要的角色。

而今天文章中还提到了当时北齐朝堂的混乱,高玮宠信恩倖势力,将国库掏空封赏,外姓被封王的有上百人,开府的有一千多人,封为仪同的不计其数,领军一时达到二十人,侍中、中常侍有几十人,后来还以郡县来做赏赐。

北齐时期内部的贪腐确实是非常严重的,但是我们看了这样的记载之后,会有另外一个感觉高玮当时掌控的北齐内部其实已经失控,当高玮干掉了高睿,杀掉斛律光等宗室和鲜卑勋贵之后,他面临的是无人可用的局面。仅仅依靠这些恩倖势力来掌控政权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高玮才要大肆封赏拉拢朝臣,他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拉拢各派势力,想要扶持忠于自己的力量。但显然这对于已经分崩离析的北齐来讲只会加速它的灭亡。

关注《读史学文》,解码更多王朝兴衰密码

加入读史明智知识星球,探讨更多感兴趣的历史话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