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到底有什么功能。而在这背后,又体现出人类怎样的文化共性。还是先来看一个具体的宴会流程。这个流程被记录在我国古代典籍《仪礼》中:宴会的组织者身份是“公”,也就是只有高级诸侯才能主持宴会。首先是宴会前的准备,公一边派人去通知受邀赴宴的人,另一边还派人专门负责宴会现场的布置和食物的制作。宴会上要喝的酒分为不同的等级。喝酒用的器具是圆口还是方口、勺子是不是要反着放,根据季节,桌子上的盖布要粗糙的还是精细的,以及装酒具的容器要朝向西方还是东方,都有讲究,得一件件办好。
一切准备就绪,公会首先走上台阶,面朝西方坐在他的位置上。卿大夫随后入场,进入大厅后面朝北方,从东向西依次按照社会地位并排站好。都站好以后,公会选出一位有幸成为本次宴会主宾的人。按照惯例,荣获这个殊荣的人,会在第一次邀请时,谦虚而委婉地表示拒绝:岂敢岂敢,我这哪里配得上主宾这个荣誉呢?这个时候呢,公就会站出来,坚持邀请:请您不要推辞,一定得是您啊!这之后主宾才能接受。然后,他会离开大厅,重新表演一遍进入大厅时的样子。当他回来时,主人会向他献上酒、脯(也就是肉干)、醢(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肉酱),还有被切成大块的熟肉。这位主宾需要先等待指令,然后献祭和品尝所有的食物来开席。只见他先切下一块肉,献祭、品尝并放回盛肉的器具内。他又用手指蘸了酒水,向外洒了洒,然后抿了一小口,确认这的确是好酒。然后起身,伴随主人一起下台,仪式性地洗手、清洗酒杯。回到座位之后,主宾接着向主人致词敬酒。随后还有一些小的仪式,直到公下令:“所有人都要开怀畅饮。”然后,主宾、卿大夫都站起身来回答:“我等怎敢不从命。”伴随着音乐,人们才逐渐开始吃饭喝酒。是不是感觉,这些繁复的流程,光听听就已经觉得累了,更别说在场的参与者了。
不但中国古代如此,在其他地方也都一样。比如日本室町时代举行的正式本膳料理,尽管食物相当奢华和丰盛,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参加这种宴会简直是一种酷刑。当时的正确的进餐方式,是吃一口米饭,再吃一口配菜,交替进行,只吃菜不吃饭,会被认为是粗俗的表现,而且吃饭的时候说话,也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可以想象一下,全场没有一个人讲话,一堆人安静地按规定流程,默默地进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但如此,参与宴会的人,还得注意根据不同菜,用不同的方式使用筷子;要表达感激和赞赏到什么程度;这么多菜,按照什么顺序吃,以及分辨出哪些菜真的可以吃,哪些菜只能用来欣赏。在这吃个饭,大脑CPU可能给烧坏了。这么多复杂的仪式和流程,在日本还演化出了一种职业——关于宴会仪礼的专家顾问,用来确保那些刚刚来到将军府或者大名府的人,也能尽快适应。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掌握恰当的行事方法,对于展示一个人的背景、地位和能力至关重要,而一次失态对于普通人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江户时代的日本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叫做大名浅野的人,刚刚来到将军府中,就接到命令,负责督办一场宴会。而关于怎么办好这场宴会,要遵循哪些流程,他需要从将军府中的“高家”,也就是仪式总管那里得到指示。可能是因为大名浅野哪里没有表现好,得罪了这位仪式总管。这下可糟了,总管公报私仇,故意给他讲了错误的流程。这直接导致大名浅野蒙受了巨大的羞辱,可以说前途尽失。后来,被羞辱的大名浅野未为了给自己报仇,在将军的宫殿中袭击了这位总管。而冲动的后果是,他只能切腹自尽,以死谢罪。
不就是请客吃个饭吗,至于吗?至少从上面两个例子里,我们能看到,这种国家层面的大型宴会,绝对不是一堆人聚在一起填饱肚子那么简单。那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宴会首先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自然而然地把有资格参加的人,和没资格参加的人给划分开了。你能来参加这个规格的宴会,说明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已经和普通人不一样了。而让你来参加是干吗的?当然不是聚餐,参加宴会的人,是来表示对权力的服从,以及对这种阶层划分的认可的。大家认真地走一遍流程,就是让这种权力运行的方式,在人们的脑海里不断具象化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古代的宴会本质上是在标定权力和阶级,更是调动和分配国家资源的“沙盘演习”。西方的宴会虽然没有如此严格的仪式,但从根本上讲也没有太大差别,比如古希腊的宴会上,什么人喝什么酒、参加什么规格的宴会,规定也很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