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麻烦您在右上角点一下“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精彩内容,随时可以查看。
一只家猫咬伤主人后离奇死亡,而半个月后,它的主人也站在了生死边缘!
浙江省中医院急诊室里,一名年轻女子匆忙跑到医生面前。
她的母亲孙阿姨在半个月前被自家养的猫咬伤,随后这只猫突然死亡,而孙阿姨也开始出现发烧、恶心、头晕等症状。
尽管孙阿姨第一时间接种了狂犬疫苗,但她的病情仍然持续恶化,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值不断下降,尿液检测也出现了异常。
医生在排查过程中发现,孙阿姨有猫咬伤病史,不能排除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于是建议她进行基因二代测序检查。
检测结果出来后,真相才得以揭晓,孙阿姨感染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而传播这种病毒的正是那只突然死亡的家猫。
这是国内首次报告通过猫咬伤感染该病毒的病例,在国际上也仅有日本的一例类似案例,一名妇女因被病猫咬伤,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
新型布尼亚病毒通常通过蜱虫传播,近年来,因感染这种病毒而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浙江台州的曾奶奶因为发热就医,疾控人员在其家中发现了近两百只蜱虫;江苏一名女子被蜱虫叮咬后,仅仅七天内就因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
如今很多家庭都有宠物,孙阿姨的案例表明,新型布尼亚病毒不仅可以通过蜱虫传播,还可能通过宠物形成“二次传染链”,这对人们的威胁进一步加剧。
什么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呢?感染后又会出现哪些症状?
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最早于2009年由我国学者在蜱虫体内发现,它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死率高达6%-30%。
病毒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2周,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容易被人忽视。
随着病毒在体内繁殖,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急剧下降、肝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全身出血、多器官衰竭。
由于症状没有特异性,医生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比如动物接触史或蜱虫叮咬史,及时进行筛查。
蜱虫作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常常栖息在草丛和灌木丛中。蜱虫体型很小,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一不小心就会被叮咬。
当带毒蜱虫叮咬动物时,病毒会侵入动物血液,使其感染。患病动物的唾液中也含有该病毒,咬人时会造成伤口感染,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播能力非常强,这意味着防控难度大幅增加。
这种病毒感染存在“双峰现象”,也就是说中间会有一个“假性好转”阶段。
部分患者早期仅有低烧和乏力的症状,治疗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1-2周后可能会突然恶化。
浙江曾奶奶在诊所输液三天未见好转,转而出现嗜睡和心律失常;江苏某患者初期被误诊为感冒,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这种“假性好转”的特性,会给人造成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患者就医时已经发展为重症。
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种可怕的病毒?如果不幸感染,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预防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方法
面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切断它的传播途径。
定期清理庭院杂草和禽畜圈舍,定期梳理宠物毛发并为宠物驱虫,避免蜱虫出现在身边。
浙江曾奶奶家中惊现200只蜱虫,正是因为她家在农村,环境潮湿加上杂物堆放等原因,形成了虫害滋生的温床。
户外活动时,如果要去杂草较多的地方,一定要做好防护。
穿浅色长袖长裤,便于发现蜱虫,扎紧袖口裤脚,外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剂。
采茶、耕种、露营后,应立即检查身体褶皱处,同时仔细梳理宠物毛发进行排查。
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处理方式非常重要,错误的处理可能导致发炎或感染。
硬拽虫体、拍打或者火烧等都是不正确的做法,这些行为会刺激蜱虫释放更多毒素,处理不当可能会让部分蜱虫组织残留在体内,引发感染。
正确的方法是用酒精麻痹虫体,再用尖头镊子垂直拔出,确保口器完全取出。
自行处理存在一定风险,被蜱虫咬伤后及时就医是最稳妥的选择。
被猫狗咬伤,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若出现持续发热、瘀斑等异常情况,需立即筛查特殊病原体。
目前对于治疗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为主。
早期通过补液、输血小板维持生命体征,使用替加环素等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杭州孙阿姨能够康复,得益于她及时就医,基因测序快速锁定病原体,为对症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浙江曾奶奶虽然不记得被蜱虫叮咬,但医生根据其居住环境和检测结果,果断送检病毒核酸,及时阻止了病情恶化。
这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敲响了警钟,医务人员需要加强识别能力,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主动询问虫咬史或动物接触史。
总结
新型布尼亚病毒传播途径复杂,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天气逐渐回暖,马上又要进入蜱虫叮咬的高发期,我们不仅要警惕户外活动时草丛中的蜱虫,还要关注宠物健康,定期驱虫检疫。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出血倾向,务必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
只有提高认知、科学防控,才能避免“小虫子引发大悲剧”的再次发生。
参考:
1. 光明网:家养猫突然死亡!杭州阿姨一查,自己也被传染了这种病毒 2022-11-172. 光明网:新闻晨报:从发病到死亡仅7天!“罪魁祸首”竟是它,高发季警惕 2024-05-093. 大象新闻:又到高发季,小心这种虫!女子被虫咬后从发病到死亡仅7天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