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被誉为“诸体之祖”,尤其是小篆,楷、行、草都由它发展而来,直到今天很多书法老师都推荐练字从小篆启蒙。李斯的《峄山刻石》是小篆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它也长期被认为是代表了小篆的“最高水准”。


直到2017年,一件文物的发现,让世人看到了更出神入化的小篆,《峄山刻石》与之相比顿时相形见绌,它就是《同律度量衡诏版》,也即《新莽诏版》。此作完成于新始建国元年(公元8年),于2017年出土于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J3,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新莽诏版》以紫铜铸造,呈正方形,长宽均为25厘米,重0.95千克,正面阴刻篆字9行,每行9字,计81字,字径大小约1.8厘米,释文为:“黄帝初祖,德帀于虞。虞帝始祖,得帀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即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同律度量衡,稽当前人。龙在己巳,岁次实沉。初班天下,万国永尊。子子孙孙,享传亿年。”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他力求以周礼治天下,托古改制,“同律度量衡”一句正是典出《尚书·禹典》,反映了他的诏令始终以儒家经典依据。这件文物极为珍贵,不仅在于历史价值丰富,更在于书法水平的精绝。学术界称之为“秦汉以来小篆的最高水准”。


据专家考证,王莽非常笃信“天人感应”,他在位时期的一些碑版、诏令常亲自书写,这件文物上的字很有可能就出自王莽之手,再由工匠进行镌刻,如果是这样,那么它的价值还将上升。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秦篆向汉篆的转变。

此作以细腻雅致、端庄严谨著称,笔画纤细而不孱弱,挺拔而有韧性,笔力深沉,线条如曲铁,转折处似“折钗股”,刚柔并济,婀娜多姿。笔画粗细极为均匀,笔速不疾不徐,力道轻重得宜,使转圆润流畅。


从整体布局来看,文字排列整齐,间距适度,每个字的大小相对一致,体现了严谨的秩序感。小篆的笔画较为复杂,有许多曲线和转折,但这件《诏版》处理得都非常自然,一些笔画弯曲有度,既不失力道,又富有美感,实用性和装饰性俱有。结字疏朗开张、俯仰有致,无大开大合,也没有丝毫的做作。

这件小篆书法具有古朴典雅的气质,它既体现了秦朝小篆的规整之美,又融入了西汉篆书的灵巧大气,为东汉篆书以及隶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此作如今是一级文物,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