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中国汽车消费将逐步进入“以电为主”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文|特约撰稿人 宋立伟
编辑 |赵成
传统燃油车的产能过剩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能还在不断扩张。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看来,这种产能失衡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加剧了汽车市场竞争的无序性。
3月28日,苏波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下称:论坛)发表了上述观点,他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并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转型等路径加速向新能源赛道切换,避免资源错配与行业失序。
在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83.5万辆,同比增长5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40.3%;传统燃油车市场风光不再,销量下滑,部分企业陷入生存危机。
根据中汽协的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可达24.4%,累计销量可达1600万辆,渗透率有望增至48.6%。即每卖出两辆新车中,就会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带来的不止是挑战,也有新的机遇。随着新能源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被颠覆,发动机、变速箱等昔日核心技术不再是“印钞机”,而电池、芯片、智能软件成了新的价值高地。
由此也推动了跨国车企在华战略悄然转向,从“在中国,为中国”变成“在中国,为全球”。显然,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正在提升。
燃油车退潮,产业链洗牌进入深水区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功能手机消亡,燃油汽车下滑,AI浪潮兴起。”在此次论坛上,小鹏汽车动力总成中心总经理顾捷的一番话,道出了行业变革的必然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重塑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电动化转型速度远超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渗透率突破40%,占全球市场的70.5%。相较于2010年的1.28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增长近千倍。
实际上,这一增长是在购车补贴完全退出的背景下实现的,因此,足以表明市场需求已经取代政策补贴,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苏波看来,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国际竞争力突出的新生态。新能源车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也使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比从长期40%左右的水平跃升至2024年的69.8%,并孕育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全球行业领军企业。
但同时,燃油车市场正在经历剧烈变革。苏波指出,随着新能源车的加速渗透,燃油车产销量及盈利能力急剧下滑,行业生态迎来重构。
中国现有燃油车产能超过30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2000万辆,但油电转换仅消化了两三百万辆油车产能。燃油车企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苏波表示,近年来,部分企业已停业倒闭,行业格局重构迫在眉睫。同时,他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燃油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收购等方式加速向新能源转型,而非单纯依赖新建产能。因为这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优化产业结构,确保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从国际市场来看,尽管部分国家和车企在短期内放缓了电动化步伐,但全球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趋势并未改变。中国凭借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已成为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引领者,这一优势正在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中国汽车出海,全球供应链格局生变
新能源车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整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配,百人会相关专家表示,传统汽车产业链中,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曾是主要利润来源,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以动力电池、半导体芯片和软件为代表的新兴零部件正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价值链。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指出,过去跨国车企在华发展主要采用“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即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然而,随着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日益巩固,跨国车企的本土化战略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从“in China, for China”演变为“in China, for world”(在中国,为全球)。
这一趋势意味着,跨国车企正在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深化与本土供应链的合作,并将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能力输出至全球市场。例如,部分车企已在中国建立电动化与智能化研发中心,以推动全球业务转型。这不仅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国际化发展机遇。
此外,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加速演变。行业分析人士预测,未来五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2030年,中国市场将全面进入“以电为主”的时代。这表示,汽车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低增长与产品结构颠覆性变化叠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发生重大分化。
在本届论坛上张永伟特别提到,过去行业曾讨论全球汽车产业链是否会出现“两条供应链”——一条以中国为主的自主供应链,另一条是中国之外的国际供应链。然而,事实证明,全球供应链合作共生的趋势反而进一步加强,汽车行业仍在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跨国车企不仅不能忽视中国市场,还需要通过与本土企业更紧密地合作来实现全球竞争力提升。
此外,百人会相关报告指出,在盈利模式方面,汽车行业同样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传统零部件企业,如发动机、变速箱等供应商,正面临利润率下降的挑战,行业平均利润率已降至5%以下。相比之下,以动力电池、半导体芯片和软件为代表的新兴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欧美科技型企业如恩智浦、亚德诺等,其息税前利润率普遍超过25%,而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目前的市值甚至已经达到英特尔的26倍。这一对比充分显示出汽车行业价值链正在向智能化、软件化方向迁移。
对于车企而言,这一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业内人士看来,燃油车企如果无法及时转型,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新能源企业则需要尽快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单车盈利能力,否则将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而在供应链端,掌握电池、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成为未来产业链的关键玩家,拥有更强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
显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已进入深水区,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全面重塑。如何在产业链价值转移、市场竞争加剧和全球化布局深化的背景下,抢占先机、提升竞争力,将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生死的关键。
责编:孙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