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假如你现在要花20多万买车,你会选一台“沉稳可靠”的油车,还是选一台“舒适科技”的电车?
很多人会非常犹豫…
但越来越多的内行人已经不再纠结了。
因为他们发现:
现在买燃油车,可能只剩信仰了;而买“新能源车”,才是真的把钱花在了体验上。
可真的是这样吗?还是说,很多人”业内人士”,也开始带节奏了?
提到这个问题,不少人可能会认为是后者。
因为新能源车这玩意,早在100多年前就出现了。
在那个时代,油车就淘汰过它一次,现在跑出来“谈体验”,未免有些好笑。
回顾历史,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
因为在20世纪初,电车就开始流行了,那时候的电车:
安静、干净、不冒烟,还不用手动换挡,在当时简直就是“贵妇专属”。
也正因为如此,在纽约的街头,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车辆是电驱的。
当时甚至有人传言,福特的夫人出门都首选电车,因为汽油车实在太吵、太折腾。
可惜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电车续航短、充电难,关键是技术还不稳定;
反倒是燃油车,一边搞出了自动点火,一边靠大规模流水线,把成本打了下来…
所以结局大家都知道了——电动车被无情淘汰,燃油车成了时代的胜者。
一个被淘汰的东西,现在反过来说,可以战胜“持续了上百的王者”,怎么看都不现实。
然而,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并没这么简单。
因为油车当时之所以能“淘汰电车”,并不是靠什么碾压性的技术优势,
而是靠一个更朴素但残酷的逻辑:便宜,好用,量大管饱。
就拿充电来说——
当时的电力基础设施还处于原始阶段,充电桩这种东西还没影儿,连城市稳定供电都难保。
而且一度电的成本,比汽油贵不止一星半点。
而燃油车呢?
虽然起初也笨重,但技术迭代快,油价便宜,加油五分钟跑一天,谁不爱?
再加上流水线一开,产能猛涨、价格猛降——自然快速占领了市场。
说白了,这不是技术战,而是工业战。
所以,电车的失败,不是因为“它不够先进”,而是这个世界还没准备好。
但现在,情况变了——变得不能更彻底。
最直接的一个信号是: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反转了。
今天你开电车跑一公里,大概花不到2毛钱。
烧油车呢?普通油价一升8块左右,
百公里油耗8升起步,也就是一公里6、7毛——光是通勤这一项,电车就已经便宜出几倍。
更别说还有“绿牌限免购置税”、“不限行”、“好上牌”等一系列政策加持。
不仅如此,电池技术这几年突飞猛进,什么神行电池、刀片电池、800V快充平台……
一句话:以前电梯跑不过你,现在能追着你打了。
别的不说,2019年那会,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才5%不到;
到了2024年,渗透率已经超过了40%:
5年的时间里,吃掉了油车35%的市场,说电车还不行,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两者的使用体验,差距真的很大。
尤其是这两年,只要你身边有人换了电车,很快就会听到一句话:
“开惯电车,真的回不去油车了。”
别笑,这不是段子,而是很多车主最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在于电车的动力响应很快。
以前油车一脚油门下去,先是发动机喘气、变速箱思考人生,再是动力姗姗来迟。
而电车呢?零延迟、零顿挫,轻轻一点,马上就“起飞”。
这种顺滑感、线性感,就像是你从手动剃须刀换成了电动剃须刀,
用过一次,就回不去了。
另一方面,静谧性和通勤舒适度,电车也大幅领先。
没有发动机轰鸣,没有换挡顿挫,红绿灯起步,安静到让人怀疑“是不是没打火”。
尤其是早晚高峰那种堵成狗的时段,油车一边哄着发动机,一边踩刹车。
电车却能一脚电门滑过去,这种对比,像是用煤油灯对比智能灯。
更别说现在的新电车,使用体验那是直接堆料——8295芯片、语音助手、大屏娱乐、沉浸音响、辅助驾驶…
这些东西加起来,别说同级的油车,贵2-3倍的油车都比不上。
当然,也不是说电车完美,续航焦虑、充电桩紧张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但你真用过、对比过,就会发现:
所谓焦虑,并没那么可怕,反而在一天天变好;而体验上的爽,是扎扎实实感受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原本不相信电车、甚至抵触电车的人——一旦体验过,就“真香”了。
不是被营销打动,而是被用车体验征服。
总的来看,不管很多人是否相信,现实就是:
“燃油车”目前买的只剩信仰了,“新能源车”买的才是体验!
因为油车能做的事情,包括加油、续航,加速,新能源车都能做;
但新能源车能做的很多事情,油车是真的没辙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