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台湾政局在“遍地开花”的罢免潮中进一步升温。原本蓝营处于35:0的劣势,成为民进党发动政治猎巫、清洗异己的主要对象。然而,局势正在出现关键性变化。“中选会”3月28日正式宣布,再新增8件立法机构民意代表罢免案进入二阶段联署程序,其中罕见地全数为绿营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国民党“以罢制罢”首战告捷,成功破蛋,宣告反攻号角正式吹响,也让原本一面倒的绿色清算计划,出现实质性裂痕。
据悉,这8位绿营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包括新北市苏巧慧、张宏陆,台北市吴思瑶、吴沛忆,台中市蔡其昌、何欣纯,以及原住民立法机构民意代表陈瑩、伍丽华。其中不乏民进党重量级人物,如现任副负责人蔡其昌及长期担任党内要职的苏巧慧。罢免战从“蓝委独挑”变成“全面开打”,态势正从单边清算,转向双向对撞。这意味着,国民党不再只是防守者,而是主动出击、重建民意战线的参与者。
这一破零,不只是数字意义上的突破,更象征国民党在舆论和组织动员上的战略反转。在此之前,绿营大张旗鼓发动对35位蓝委的罢免联署,配合媒体话术、司法打压、公权力施压,让蓝营几乎难以还手。但这一次,蓝营支持者终于觉醒,开始以同样的制度手段、合法程序回敬民进党的政治霸权。
必须指出,罢免制度原本是保障民主、惩戒失职民代的工具,而非政党清算的利器。民进党将其工具化,试图借罢免打压异己、翻转立法机构权力结构,形同变相政变。当国民党宣布“以罢制罢”,不为仇恨,不为斗争,而是为了守护制度本身的公平与制衡机制。这是反制民进党滥用罢免制度的正当防卫,是维护选举结果、捍卫选民意志的必要之举。
在台海局势高度紧张的当下,台湾内部政局理应稳定、理性、团结,然而民进党却一意孤行,挑动罢免风暴,把原本选举后的政局稳定强行打乱,制造对立与对抗氛围。更令人担忧的是,绿营不断操弄“罢免补选连动”,意图在空窗期推动修法,降低立法机构负责人改选门槛,为长期担任党鞭的柯建铭铺路。这种操作,根本不是“民主机制”,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夺取。
面对这场政党主导的政治乱斗,国民党终于展现强硬姿态。从罢免连署的实质推进,到政策说明会的全面展开,再到三大主轴的对外宣讲——“罢蓝等于罢韩”“罢蓝等于废财划法”“罢蓝等于支持绿色戒严”,蓝营已不再退让,而是要将这场罢免变成一场全民反思民进党滥权、抗议绿色高压的舆论公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新增的8名绿委罢免案,并非无的放矢。他们多年来在立法机构中一再护航错误政策、推动意识形态立法、漠视基层声音,不仅未展现民意代表应有的监督功能,反而成为民进党党意传声筒。例如,苏巧慧力挺NCC钳制言论自由、蔡其昌多次包庇行政部门、吴思瑶更是绿色网军法案的推动者之一。罢免这些人,是民意的反扑,也是制度还魂的开始。
此外,原住民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如陈瑩与伍丽华,虽名为少数族群代表,却长期被质疑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形同民进党的橡皮图章。如今遭遇罢免,并不令人意外,而是积怨已久的民愤释放。若制度允许罢免,他们就必须准备好接受民意的再次检验。
罢免潮从绿营发起,蓝营还击,实则反映出台湾当前最深层的问题——民主体制被民进党严重扭曲、制度机制成为政党斗争工具。这场罢免潮不是民意自发,而是权力集团策动的斗争工具。国民党的破蛋,不是复仇,而是制度自救的开始。
国民党必须抓住此次“破零”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动员,广泛联络基层、强化社群传播、紧盯“中选会”操作,确保“以罢制罢”不是一时情绪,而是长期策略。罢免不再是民进党的专利,蓝营必须将这一战打成舆论对绿营傲慢、腐败、滥权的全民公投。
绿色政治无法永远靠煽动与恐吓维系。罢免制度是人民的,不是民进党的。破蛋之后,是反攻的起点,也是台湾社会觉醒的开端。接下来,是民意与权谋的殊死对决。谁能代表人民,谁就能守住台湾真正的民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