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500余通珍稀函电首次系统整理出版。《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来电辑释》全五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8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首发。
孙中山1922年8月14日抵达上海,1923年2月15日离开上海,实际在沪时间正好半年。“这批文献就产生在这半年当中。一百年过去了,将这些信息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加以清晰注解,对于研究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与精神贡献,可以佐史之证,揭史之秘,补史之缺,纠史之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谈到,这是孙中山联络、指挥各种力量,击败陈炯明、重返广州的关键时期,也是他很多战略理念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书中所收514通函电均为宋庆龄生前亲自保存,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本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倪一飞介绍,这套书的整理出版,是文管委组织整理研究孙中山、宋庆龄档案资料的阶段性成果,不同于之前简单影印,而是采用图文并举,先列原函电高清图,其次为辨识出的函电原文,最后为考释。
《来电辑释》青年整理者介绍各卷概况。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文物保管部文博馆员符朋指出,福建来电卷全篇计有15万余字分上下两册,收录电报173通,近90通电系首次披露。该卷涉及发电人及团体合计71个,发电地点共计10个,电文涉及地名43个,人物约150个。“考释过程充满惊喜,往往一篇新发现的史料让人豁然开朗。考释过程亦留有遗憾,虽通过调研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仍有少许人名未考证出来,有待继续查证。”
“北京来电卷、其他省市来电卷、海外来电卷”三卷共计109通,首次刊布电报约74通。文物保管部助理馆员陈钰彬介绍,海外来电多涉及海外筹款、省长选举等,反映了华侨对革命事业的深切关注与贡献,彰显了孙中山在海内外影响力和国际视野。
“香港来电卷”和“广东来电卷”收录电报共计232通,首次刊布电报约156通。“六卷整理过程中,团队采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古籍文献整理方法,对电报文字、来电时间、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进行考证释义。因电报言简意赅,考释实则以电文内容为珠玉,通过大量文献织连起1922年8月至1923年2月间历史图卷。”文物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宁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