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雅洁
碧海长天间,一捧骨灰随浪花归于浩瀚,这是一场特殊的生命告别仪式。从1991年首次海葬的55具骨灰,到如今累计3.3万逝者与海同眠,青岛用34年时间书写了一部“向海而生”的殡葬变革史。这里,既有“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悄然消融,也有政府从收费到免费、从集体到定制的服务升级;既有老人“魂归大海”的浪漫遗愿,也有年轻一代为生态“让路”的理性选择。青岛以730公里海岸线为画布,用海浪代替墓碑,重新定义生命的终点与永恒。
碧波为念:
当思念随潮汐永恒
家属完成逝者“海葬”的遗愿
清明临近,3月28日,“礼安齐鲁·生命礼赞”青岛海葬启动仪式暨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在青岛市殡仪馆举行。恭读祭文、敬献环节、行鞠躬礼、点亮“生命之树”……来自45个家庭的100位逝者家属参加海葬仪式,家属们领取鲜花、手套和登船证,从青岛的八大峡码头乘船启航,沿青岛的黄金海岸线,一路踏行于湛蓝色海水涌起的白色浪花上。
经过约半小时的航程,游船缓缓驶向海葬区域,家属们的神情有些凝重,他们手捧鲜花,思念愈加浓厚。
许多家属选择海葬,是因为他们认同“人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理念。“妈妈生前说想要海葬。”青岛市民郑女士表示母亲生前特别喜欢自由,让母亲回归大海,就如同让她在广阔的天地中继续畅游,这是对母亲最好的送别方式。“哥哥喜欢大海,人的生命总要有一个归属。”赵女士的哥哥在73岁去世,能让哥哥去往生前最向往的地方,对于赵女士一家来说也是一件圆满的事。
对于很多家属来说,完成长辈的海葬遗愿,是一种特殊的使命,也是一种莫大的欣慰。李女士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母亲从小便是在海边长大的,深爱着这片大海。“临终前母亲跟我们说,她要去大海。”母亲2024年10月离世,李女士和家人按照她的遗愿,为她选择了海葬,同时也让去世20多年的父亲一起入海。当看到父亲、母亲的骨灰随着鲜花、黄土一同融入大海时,李女士心中百感交集,她觉得父母可以永远相伴在这片他们热爱的蓝色世界里。“在这里也方便,我们只要看到海就能想起他们,就仿佛他们在守护着我们。”完成长辈遗愿后,李女士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生死充满恐惧和焦虑,能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轮回。
而陈女士则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弟弟和父母团聚。“父母就是海葬,所以弟弟去世后我们一家经过商量,为他选择了海葬。我也告诉子女,待我去世之后选择海葬。”在弟弟去世即将五年的时候,陈女士和弟妹报名参加集体海葬,通过这样的仪式,一家人从亲人逝去的情绪中得到释怀。
大海,以其广阔和包容,成为许多青岛海葬家属心灵的寄托。“海葬既环保又省心,还免除了子女的后续祭扫负担。”胡先生这次是来送别父亲和母亲,海葬仪式结束之后,他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觉得父亲和母亲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中得以安息。海葬,不仅让逝者回归了自然,也让生者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向海而眠:
三十四载破浪前行
青岛海葬的嬗变与新生
东经120°24′-26′,北纬36°00′-02′,这片11.1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无瑕、透明、纯洁、安静,三十四年前,青岛开始了最大胆的殡葬改革尝试——海葬。
青岛海葬的起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首先,合适船只的寻找成为一大阻碍。1991年,能够用于海葬仪式的船只资源极为匮乏,客轮运营方一听是海葬,无一例外用“晦气”这个词拒绝合作。相关部门四处奔走,才勉强找到愿意合作的船只。
世俗观念的阻碍也让海葬的推广举步维艰。在传统观念中,“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对海葬这种方式充满了疑虑和抵触,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海葬在初期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
1991年10月31日,青岛首次公开海葬举行。低回的哀乐中,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艇搭载着55位逝者骨灰及150余位亲属缓缓启航。自此,青岛摸着石头过河,开启海葬的探索之路,0.5%是当年青岛的海葬率,虽然参与人数不多,但也为青岛海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这座城市绿色殡葬的新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海葬逐渐从大规模、单一集中的集体大规模海葬,向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多元模式转变。起初,大规模集体海葬是主要形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集中资源,提高效率,但缺乏个性化和灵活性,无法满足不同家属的需求。但随着参加海葬的百姓增多,海葬服务模式因此开始转变。如今,家属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时间、仪式和服务内容,如定制告别仪式、选择不同的船只等。
政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扶持作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海葬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加大对海葬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加强对海葬服务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家属的合法权益。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海葬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海葬在服务、辐射范围、与其他城市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6年,青岛市对海葬进行全面改革,将春秋两次的大规模集体集中海葬变为春秋两季常态化、小规模、多样化的海葬形式,供群众自主选择。在服务类型上,设置了集体海葬和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海葬,青岛海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从预约报名、仪式策划到后续的祭祀服务,都能够为家属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建设了全国首家电子祭祀广场,配套电子祭祀台,群众可使用手机个性化设计追思方式进行祭祀,让家属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对亲人的思念。
同时,海葬合作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与淄博合作,到后来与济南、潍坊、日照、呼和浩特等城市开展合作,目前已覆盖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
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34年来已累计完成海葬骨灰约3.3万具,为国家永久节约土地150余亩。
与此同时,陆地生态葬等相关绿色殡葬方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青岛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建成西山生态人文公园进行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陆地自然葬,迄今已陆地自然葬2061位逝者。这些绿色殡葬方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青岛的殡葬选择,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潮生万象:
生命与自然的协奏
海葬重构现代生死观
经过34年探索,青岛已构建起全流程海葬服务体系。从数量上看,海葬逝者的数量逐年增加。最初一年只有几十名,如今一年可达数千名,辐射范围也从青岛本地扩展到全国。
在传统观念中,“入土为安”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岛家属开始从传统观念向接受海葬转变。环保意识的觉醒是推动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意识到传统土葬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减轻子女负担也是家属选择海葬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土葬不仅需要购买墓地,还涉及后续的维护费用,而海葬免费政策的实施,让家属们无需为丧葬费用担忧,能更加轻松地送别亲人。对大海的情感也促使部分家属接受海葬,大海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灵魂,许多人从小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人们观念的转变、海葬服务的不断优化、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让更多人愿意选择海葬。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树枫认为,海葬是当下绿色殡葬一种很好的形式,同样是让逝者“入土为安”。海葬是一种环保、生态的丧葬方式,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撒入大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海葬这种仪式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安慰,对于逝者也是一种妥帖的安置。”张树枫说道。
“丧葬风俗是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的,通过海葬让生命回归大海也很不错。这种改革可以提倡,是一种移风易俗、改变风俗习惯的好方法。”张树枫对青岛海葬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海葬的未来发展,张树枫建议,除了提供个性化海葬服务和祭扫服务,海葬在手续流程上也可以进一步简化。“丧葬民俗改革并不是完全隔断,而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张树枫表示,海葬对移风易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传统丧葬观念的束缚,引导人们接受更加环保、简约的殡葬方式,为社会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亲人回到大海,让家属看到大海就等于看到了亲人,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丧葬观念,让大家认识到海葬是回归大自然的方式,是胸怀更广的纪念。”张树枫还表示,住在内陆地区的百姓或许更向往大海,青岛市还可以与各地政府部门加强联系,青岛民政部门也可以和文旅部门结合起来,比如让持有海葬证的人员在祭奠完逝者以后,能获得景区游览的优惠,这样不仅能推动社会文化观念的改变,还能进一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024年,山东省民政厅印发《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2024年)》,文中提到“各地挖掘传统习俗,因地制宜开展‘礼安齐鲁’丧俗改革”。一直以来,青岛市积极推进“礼安齐鲁”丧俗改革品牌建设,以“青心·礼安”党建服务品牌为主阵地,培育了包括“礼·思”家庭追思团队品牌在内的8个业务服务子品牌,用真情服务让百姓伤心事暖心办。
当海鸥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浪花轻抚过每一位海葬者的姓名,从最初55具骨灰的破冰之旅,到如今3.3万生命的沧海归途,这场持续34年的殡葬变革,不仅重塑了人们对生命终点的理解,更折射出生态文明时代的文明觉醒,在这片蔚蓝中进行从“入土为安”到“向海而葬”的文明跨越。每朵浪花都是生命的续写,每阵海风都是思念的回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