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繁在网上刷到一句话:相比幸福,平静才是当下真正的奢侈品。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追求内心的平静。
但对一部分人来说,平静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体验。
TA们的情绪就好像坐上了一列永远不会停下的过山车,上一秒很激动兴奋,下一秒就陷入抑郁绝望。
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有人描述这种感受为“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游走”。
提到双相,很多人可能会先想到一些名人患者:梵高、伍尔夫、海明威、达芬奇……
TA们的艺术成就,给双相蒙上了一层浪漫色彩,双相也因此得名“天才病”。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项针对自杀风险因素的综述研究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是情感性精神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和现实中玩过山车不同的是,TA们体验到的情绪波动并不“爽”,反而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就像双相患者铃铛(化名)说的:“每次情绪风暴过后,我最怀念的不是亢奋期的灵感迸发,而是能安稳吃完一顿饭的平凡午后。”
因此,双相患者们需要的不是被“浪漫化”和“天才化”,而是真实的自己能够被看见。
3月30日就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壹心理想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重新走近双相、认识双相、理解双相。
为什么很多人病了,
连自己都没发现?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最主要的特点,是在躁狂/轻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交替发作,因此也被称作“躁郁症”。
由于躁狂症状会让人感觉良好,甚至比平时还要自信、有活力,因此很多人在抑郁发作的阶段才会发现异常。
28岁的铃铛就是如此,她被父母送来咨询室时,已经在家“躺平”一个月了。
一开始,铃铛只是每晚和妈妈或朋友哭诉,觉得工作很累,活着没什么意义。
后来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也很少和其他人说话。
起初,父母觉得女儿只是工作太辛苦了,休息一阵子就没事了。
直到前几天,妈妈在铃铛的手臂上看到她自残的痕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她来寻求治疗。
令人没想到的是,仅仅是一个月前,铃铛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她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每天干劲十足,即使加班到凌晨也完全不觉得累。
半夜躺在床上时,还会为突然冒出新的创意,而激动地睡不着觉。
和朋友聊起人生规划更是滔滔不绝,对未来充满了积极的展望,觉得自己能实现很多梦想……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女儿突然变了一个人?
但铃铛身上这些看似矛盾的症状,正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典表现。
在躁狂期,双相患者会体验到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情绪高涨,感觉自己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变得无比自信、思维活跃、语速快、睡眠少。
但到了抑郁期,TA们则会出现类似重度抑郁症的表现,变得绝望、悲观,每天都身心俱疲,感受到强烈的价值缺失和空虚感,甚至可能会反复出现自残或自杀的念头。
被误解的“天才病”
一些不了解双相的人,会误以为双相患者不过就是情绪起伏大一些,保持情绪在高涨状态不就好了?甚至很多人羡慕躁狂状态带给TA们的丰富创造力、高能量和高成就,觉得TA们在“装病”。
但事实上:
双相患者并不能自由控制情绪的变化,TA们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是“天堂”还是“地狱”。
在和铃铛的交谈中,咨询师发现这很可能不是她的第一次发作。
大四的时候,一向是尖子生的铃铛突然开始每天蜗居在宿舍里,既不愿出门找工作,也不想写论文,差点延迟毕业。
回想起那个阶段,铃铛说:“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失控感,明明前一天我还很有冲劲,第二天突然就失去了所有力气,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
“失控”,是大部分双相患者都经历过的感受。
因为随时可能会陷入极端情绪,TA们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规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预测自己第二天会是什么样。
在躁狂期和抑郁期反复循环几次后,这种不确定性会变得更加强烈。
躁狂期时,个体会变得焦躁不安,因为知道自己是在“透支”未来的精力,担心随时会到来的抑郁期。
到了抑郁期后,绝望感又让TA们格外怀念躁狂期的自信和激情。
两种状态的对比会带来强烈的落差感,导致抑郁加重。
有些人为了回到躁狂状态还会主动停药,反而不断引发更为严重的躁狂症发作,因此双相患者的自杀概率甚至高于单相抑郁患者。
同样无法控制的,还有躁狂期旺盛的“精力”。
躁狂发作时,个体会因为自己无法控制体内的能量,做出一些极端或者冲动的决定,比如过度消费、攻击行为、药物成瘾等。
就像大家熟知的梵高割掉自己耳朵的故事。
还有前几年火爆全网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在专访中提到的:躁狂发作时,很容易和陌生人发生冲突。
还有很多双相患者在网上分享说,自己会不受控制地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但在之后却因为抑郁发作,连把快递拿回家拆开的力气都没有。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很多双相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同时,喜怒无常的情绪又让TA们难以拥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适应社会生活。
所以,相比少部分成为天才的双相患者,更真实而普遍的情况是:双相让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很差。
最后,双相患者往往很难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马修·N·蓬蒂塞洛,从20岁起就确诊了双相。
作为一名“高功能双相患者”,他在学业上一路顺畅:成绩优异,发表了很多专业论文,在学校里同时做两份工作,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蓬蒂塞洛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复杂性:当周围人对他的创造力、无限能量表示惊叹时,反而让他觉得自己的另一面——沮丧、无法起床、精神崩溃以及强烈的自杀意念,都被忽视和否定了。
但他越是压抑这部分自我,就越难摆脱那些想要自我伤害的想法,越容易觉得孤独,抑郁期也变得越来越长。
很多双相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都无法理解TA们的抑郁症状,并认为TA们只是在逃避现实。
但事实上,不少研究已经发现:双相患者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数量和功能都存在异常。
比如,单胺类神经递质增多(负责掌管情绪和注意力);
神经递质的紊乱,还会影响边缘系统发挥作用,导致TA们无法正确解读他人、事件和场景,而容易做出不恰当的反应,杏仁核的过分活跃则会让TA们持续陷在某种情绪中,无论是躁狂期还是抑郁期。
因此,TA们不是反复“作死”“装病”,也不是情绪控制能力差,而是真的生病了。
关于双相,
这5件事要知道
不幸的是,双相是一种误诊率很高的疾病。
调查研究显示:69%的双相患者最初被误诊,1/3的患者确诊周期长达10年以上。
一部分原因是双相的症状和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其他精神疾病存在交叉重叠;
此外,双相患者的临床表现本身就很多样化,它的亚型很多,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有:
双相Ⅰ型:至少经历1次躁狂发作;
双相Ⅱ型:至少出现1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1次明显的抑郁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多次出现轻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但严重程度、广泛性或持续时间不足以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确诊的难度。
因此,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双相十分重要。以下5个知识点或许能帮到大家:
1.不一定会有明显的躁狂症状
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体验到的是种轻躁狂症状,较为温和,且外在表现不明显。
更常见的特征是:焦虑、恐惧、过度紧张。
相比主动从事高风险的活动,TA们更有可能花好几个小时考虑要不要做某件事。
2.可能会出现非典型的抑郁症状
双相Ⅰ型的诊断标准,是个体是否有过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抑郁症状并不是确诊双相Ⅰ型的必要条件。
但无论一开始是否有抑郁症状,TA们最终都会进入抑郁期。
而双相Ⅱ型患者,则容易出现和常规抑郁症相反的症状,TA们通常不会食欲不振、失眠、情感淡漠,而是会暴饮暴食、嗜睡、敏感易怒。
3.躁狂和抑郁不一定独立发作
除了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切换外,还有些双相患者会出现抑郁和躁狂共存的混合状态,比如兴奋型抑郁症、抑郁-焦虑型躁狂、抑制性躁狂症和躁狂型木僵。
与单一躁狂/抑郁发作相比,存在混合特征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早、发作次数更多、病程更长,功能损害更严重。
4.容易诱发双相的风险因素
双相是一种和遗传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但并不是所有携带患病基因的人都会发病,触发时机也很重要。
研究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不良环境中的个体,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更高。
比如压力过大、身体或精神虐待、睡眠不规律、情绪转换频繁(类似演员这样的职业)等等。
5.很难自愈
由于复杂的症状表现、没有规律的情绪变化,双相情感障碍往往很难自愈,反而会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加重病情,导致更加频繁地发作。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持续较长时间的情绪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这样才能尽早确诊,避免病程拉长,病情加重。
如何科学面对双相?
一旦确诊,大部分双相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病情严重时还要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也要定期复诊以避免复发。
但这并不意味着“得了双相人生就完蛋了”。
其实只要及时发现及就诊,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心理咨询等方式,就有机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干扰。
除了必要的专业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双相患者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一些不良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养成记录情绪和重要事件的习惯。
记录的目的是深度觉察,了解诱发情绪转变的因素有哪些、什么能够帮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什么会引起不适等等。
越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情况,就越能避开某些预警行为,远离压力环境,避免病情复发。
其次,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坚持锻炼、按时睡觉……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已经被研究证实能够帮助双相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态,还能让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
那么,如果身边的人患上双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TA们呢?
答案是:成为TA们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有时候相比患者自身,身边的亲友反而会较先察觉到TA们的情绪异常,监督TA们及时就医、用药,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同时,亲人提供的精神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增强生存动机和治疗效果。
但和双相患者生活难免会承受压力,尤其在家人、朋友并不知道TA们生病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互相不理解而造成关系紧张,加剧患者的自我孤立,让病情变得严重。
因此,患者自身要主动和亲友交流,告知自己的情况,寻求帮助、监督和支持。
在温暖、被支持的环境中生活,彼此倾听、理解、互助,能创造和谐的关系,帮助患者恢复力量抵抗疾病。
请记住,生病不是你的错,求助也不代表软弱,而是代表你拒绝放弃自己。
衷心希望双相患者体验到的,不仅是天堂和地狱这两个世界,而是由我们共同创造的一个允许情绪生病的现实世界。
它可能不完美,但足够接纳一个状态暂时不好的人存在。
当双相能够被正确看待,一个人在生病时,才会更敢于求助,不会因为感受到被排斥而陷入恐慌,落到更加糟糕的境地。
想和大家分享中岛美嘉在《曾经我也想一了百了》里的几句歌词: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因为还未与你相遇。
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稍稍喜欢上这个世界了。
因为有像你一样的人存在,我开始稍稍期待着这个世界。”
最后,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分享给你身边的人,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双相。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请相信,未来会更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注:本文案例经过改写,不涉及来访者隐私。另外,本文有关双相症状的描述仅基于文献总结,不能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也不能作为单一的诊断依据,请勿直接对号入座。如果你或身边人有相关的倾向,请及时就医,医生会结合多方面的临床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未达到疾病的程度,也可以试着和心理咨询师聊聊,或许能给到你一些启发和帮助,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
作者:麦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Barlow, D. , & Durand, V.(2013).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2.Plans, Barrot, Nieto, Rios, T G, & Schulze, et al.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leted suicide and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Tanvir Singh, & Muhammad Rajput. (2006). Mis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Psychiatry, 3(10):57-63.
4.Yu,B. Ozveren, R. , & Dalai, S. S. . (2021). Ketogenic diet as a metabolic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clinical developments.
5.卢青春, 段文涛, & 王芳. (2025).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研究.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
6.卡拉·多尔蒂.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M]. 李华,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7.崔东红 & 方贻儒. 双相情感障碍精准医学临床诊疗指南[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
8.父亲去世一年后,「天才儿子」金晓宇的独居生活.极昼工作室.2024.
9.[Xenia,Gonda, et al.(2012).suicidal behavior in bipolar disorder: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major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43,16–26.
我们对双相情感障碍还有着太多的误解,需要以更接纳、更包容的心态面对。 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健康疾病,患者如果能早一点从生活迹象里,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如果你时常深陷情绪问题,甚至会进入抑郁或躁狂的状态,不妨试试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能帮助你解决许多心理困扰,也有助于及早发现心理健康疾病,以便及时就诊,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鼓励更多人勇敢踏出帮助自己的第一步,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心理咨询活动。首次下单,立享5折!原价400~1000元/次的心理咨询,最低仅需200元/次!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