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沈伟 通讯员 张艳艳 李现森
春风又绿黄河岸,万羽蹁跹入画来。3月28日,驻洛省人大代表第三、四小组联组到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母亲河”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视察组一行先后到朝阳镇“十三舍”民宿、白鹤镇宁嘴村、堡子村黄河湿地保护区及铁谢渡口等进行视察。代表们围绕“天下黄河洛阳美”主题活动,通过实地查看、现场询问等方式,详细了解孟津段黄河生态保护、文旅融合情况。视察组现场看到孟津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多种鸟类在自由栖息、觅食,一致给予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工作高度肯定。
湿地保护牵动着每名人大代表的心。行走在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以下简称“古都一号”)上,黄河两岸可见草木葳蕤、波光粼粼,成群的白鹭、鸬鹚在翩然起舞……“古都一号”犹如翡翠项链镶嵌在母亲河畔。
“现在黄河生态廊道的风景美了,游客多了,但环境保护也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宁嘴村黄河湿地,代表们目睹了“水禽云集、天鹅曼舞”的生态奇迹。“生态好不好,鸟类是晴雨表。要通过持续强化巡护监管,科学开展调查监测,谋划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区鸟类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省人大代表王新乐说,要进一步推动黄河保护法和湿地保护法贯彻实施,时刻关注着孟津湿地的一岛一湖、一草一木,及时把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生态环保问题收集起来、反映上去。
春日下的孟津黄河湿地,草长莺飞鱼游浅底,一只只鸿雁或展翅飞翔或静浮水面。在堡子村黄河湿地,望着眼前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代表们一个个连声赞叹。
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存在大量的明水面、河心岛、嫩滩等,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每年有大量候鸟前来栖息越冬。白鹤镇人大主席李亚峰介绍,经过“湿地清淤、水系连通、植被恢复”三位一体治理,目前退耕还湿的3.1万亩湿地,已成为323种鸟类栖息天堂,越冬候鸟数量最多时达15万到20万只,绘就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长卷。
“生态好,景致美,鸟儿才能云集”“守护‘母亲河’,绽放‘生态美’,增强‘幸福感’。”站在堡子村黄河湿地观景台,视野所及之处,万顷碧波,满目青山。该村村委会负责人激动地表示,依托黄河生态,打造黄河湿地示范带,堡子村已经成为人们胜日寻芳的“打卡地”。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近年来,孟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铭记嘱托,自觉躬身入局,围绕湿地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讲好黄河故事等,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嵌入工作全链条、各领域。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介绍,依托黄河沿线位置优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打造的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古都一号”公路,串联起了黄河湿地、西霞院、小浪底等优质自然景观资源,以及王铎故居、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会盟台遗址等60余处人文旅游资源。
“一路生花处处景,‘春日经济’别样红”。沿“古都一号”一路向东,一侧是流淌的黄河,一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慢行交通系统设施、旅游驿站、露营基地、观景平台点缀其中,十里滩涂平似镜,数重花圃间桑田,沿途黄河自然风光、文化旅游景点、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从山区到滩区,宽阔秀美的大河风光,让代表们收获了一路美景和好心情。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当黄河生态保护和周边群众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应该积极协调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好地争取群众的谅解和支持。”省人大代表陈朝福说,要多向群众宣传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周边群众,让他们更好地支持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各方的努力,真正把黄河建成水清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河、幸福河,让越来越多人走近黄河、亲近黄河。
“实施‘智慧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构建涵盖水文监测、游客服务、应急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有助于推动流域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省人大代表王占营说。
黄河生态保护,“绿”是底色,要绿起来、美起来。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途径,狠抓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针对如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也有代表建议,要加快推进建立“文化生态银行”模式,将散落的文物资源、非遗项目转化为研学旅游产品。
生态大廊道,幸福母亲河。一条条建议各有主题、各有侧重,又环环相扣、层层推进。4个多小时的视察,代表们围绕实施沿黄道路、驿站、景观节点、民宿等,提出了10多条中肯的意见建议。
“始终牢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以高质效落实‘天下黄河洛阳美’主题活动各项目标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汇聚保护合力,全面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孟津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连线成片的旅游景点、黄河湿地公园、舌尖上的美食馆等,正全面激活着美丽乡村经济,既让周边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更让沿途村庄的“颜值”和“气质”发生了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