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是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比如乐毅、孙膑、吴起、伍子胥等等。但如果要说哪国名将最多,那当属秦、赵两国。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龁、李信、王翦等人;赵国则有赵奢、庞煖、廉颇、李牧等等。实际上到了战国后期,战争主要在秦、赵两国间展开。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王翦是秦国人,而廉颇、李牧是赵国人,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参与其中。

当然,这并非说其他国家没有名将,像燕国的乐毅、齐国的孙膑、魏国的吴起也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乐毅和吴起,我认为他们可与白起、王翦相媲美。在四大名将里,白起和李牧明显强于廉颇和王翦。原因很简单,廉颇和王翦都是顺风作战时无敌,基本未曾打赢过逆风局。就拿长平之战来说,廉颇三战三败,甚至连王龁都打不过。王翦灭楚时,更是直接出动了60万大军。



但白起和李牧却打了不少的逆风局。白起在伊阙之战中,以少胜多,凭借12万秦军击败了韩、魏、东周联军24万人。华阳之战,白起又以10万军队击败了魏、赵联军20万人。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出兵相近,秦国出兵50万,赵国出兵45万,这一战赵国战败,被秦军坑杀降卒40万,直接让赵国再无与秦国对抗之力。

相比之下,李牧所面临的战局更加不利,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肃清了嫪毐和吕不韦势力,开始大举进攻赵国。王翦兵分两路,一举夺取了赵国9座城池。两年后,桓齮再度攻赵,夺取两座城池,斩杀赵国将领,歼灭赵军10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再次出兵,轻松攻下两座城池,下一步便要进取邯郸。赵王此时才慌忙将李牧从北部边境调回。李牧统领军队后,深知秦军锋芒正盛,不可硬拼,于是坚壁清野,坚守不出。



这下桓齮着急了,他打算用调虎离山之计,攻打肥下,诱使李牧救援。但李牧却说:“攻而我救,是致于人。”意思是打仗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你不是攻打我的城池吗?那我就攻打你的营寨,看你怎么办?桓齮此前一直轻视赵军,以为赵军只会坚守,不会主动出击。于是在大本营中只留下少量留守军队,结果被李牧一举占领,随后李牧立即将军队埋伏在两侧。桓齮得到消息后,回军救援,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逃,只得撤军回去。

一年后,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兵分两路,一路由北向南,一路由南向北,绕道夹击邯郸。李牧分析局势后,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秦军不易攻破,于是派人固守南边,自己则与司马尚在北边会师,一战击破秦军,这是李牧第二次击败秦军。



到了公元前230年,三晋之中韩国和魏国都已被灭。同时,赵国又遭遇旱灾,出现大面积饥荒。于是在公元前229年,秦军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出击赵国,直逼邯郸,主帅是名将王翦。赵国则以李牧为主将,司马尚为副将,坚守邯郸,王翦一时间无法攻破,于是故技重施,派人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李牧身在赵而心在秦的谣言。赵王轻易就相信了,直接处死了李牧,罢免了司马尚。结果李牧死后不久,邯郸城破,赵王被俘。很多人都觉得赵王很愚蠢,轻易就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

但在李牧之死这件事上,赵王并非仅仅因为郭开的谣言。实际上,他一直都不信任李牧,始终将其放在北方防御匈奴。直到秦军连战连胜,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委以李牧重任,将整个邯郸的安危都交给他。赵王为何不信任李牧呢?因为李牧是秦人。



根据《新唐书》的说法,李牧一族从他爷爷李昙开始才定居于赵国,李牧的父亲和爷爷都是秦国人,而且都是将军、太子太傅这一级别的高官。正因为有这层关系,赵王才一直不让李牧主导秦赵战场。李牧攻打匈奴、燕国都没问题,但与秦国打仗,赵王始终放心不下。

不仅不让李牧与秦国作战,还把出使秦国签订盟约这样的事情交给李牧去做。所以,赵王对李牧其实一直心存疑虑。邯郸被围时,赵王更是如同惊弓之鸟,对李牧越发不放心。此时郭开再煽风点火,赵王敏感的神经立马被触动。心想:“你看,我怀疑得没错,李牧果然心不在赵。”于是就杀了李牧,所以,郭开的谣言只是导火索,而不信任的种子其实早就在赵王的心中种下了!李牧不死,估计秦国一统天下不知还会延后多少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